族群的观念与彝族的文字——中国彝族精英之族群性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9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族群是指共享着相同血源和相同文化特征的人类群体.当用族群性的理论来思考彝族文字时,就会发现,彝族文字是族群性的重要标志.认同彝文,就是认同彝族.彝族文字和文献不仅可以被认为是全体彝族所共享的文化传统,而且可以增加彝族的历史自豪感。
其他文献
熊十力(1885-1968)是当代新儒家开山的代表人物.本文论述了熊十力开创的精神世界乃是港台海外新儒家的源头以及西方的民主如何与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的均平理想加以调和的问题。
西方世界自马戛尔尼时代开始对中国的描述就建立在诸如“传统、静止、封建”的结论上,近代以后中国学者也站在这一角度评论传统文化的各方面。在传统建筑方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而实际上中西建筑分属于两个不同体系。本文首先阐述了西方话语霸权的现实并分析其成因,继之以开平为例说明在评述近代乡土建筑时被遮蔽的语言。文章最后一部分阐释跨语系研究介入到建筑历史研究中的意义。本文论述跨语系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
通和洋行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由布兰纳·阿特金森于1894年创办。20世纪初期,这家公司以大量的作品终结了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在上海的主流地位,开辟了以欧洲古典主义风格为创作原则的道路,并同时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复兴也作了有价值的探索。通和洋行活跃于中国建筑界达半个世纪之久,作品涉及各种建筑类型,其中的一批经典作品今已被视为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文从政策措施的角度着手,以浙江省兰溪市芝堰古村保护和复兴为例,综合分析研究以古村保护和复兴为核心的相关政策措施,提出了行政区划调整、农业结构改革、旅游开发、新区建设、基础设施推进、古村保护的政策措施。
古老的彝文记录了浩如烟海的彝文文献.虽经历数千年的封闭式传抄留存,彝区各地原本统一的文字,使用受到方言土语的支配制约,此种环境下传抄记录的文献虽缺乏交流,但在其内容中的谱系、历史,传说、文学、习俗、宗教仪式等方面仍有大量的整个民族认同,这种认同即是彝文古籍的生命力所在。
广西古彝文与云、贵、川等地的彝文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古老的彝文和甲骨文产生于同一时期,属同源异流的文字.本文就目前所收集到的材料概略地介绍广西古彝文的来源、分布、现状及其字型、笔画结构等基本情况。
彝文异体字是因毕摩间的相互竞争、地理方言的差异、传抄时的笔误、汉文字的介入,社会的向前发展以及不同的造字法,同一结构因构字成分的部位不同,取象角度不同而形成的。
彝文是一种原生的古老文字,它不是借用和摩仿汉字的产物.彝文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之间,并经历了文字发展的必经阶段,到现在彝文应有4000多年以上的历史。
文字除了充分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外,每一个具体的文字本身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彝文的"(旱)"祖字即是此类文字之一,它体现着父系生殖崇拜的内容,反映了父系祖先崇拜。
本文首先论述了彝族之"彝"与彝族古称"夷"的关系,通过彝文"夷"字与甲骨文"夷、羌"两字的对比,论证了作为中国古代族称的"夷"即"羌","羌"亦即"夷";并提出中国历史上的"东夷""西戎(羌)"华夏"及其后的"西南夷"均源于中国史前生息于今金沙江南北的"古夷人",是"古夷人"创造了金沙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