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需求状况的途径和思考

来源 :国家禁毒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规划(2016-2020年)指出,坚持科学戒毒、综合矫治,积极适应不同吸毒人员不同需求,有针对性提供戒毒医疗服务,综合运用多种戒毒康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恢复身心健康(禁毒办通[2015]97号,2015)。本文结合广东联众戒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戒毒帮教服务工作实践,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获知戒毒康复人员的需求状况,探索戒毒康复人员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其他文献
禁毒社工在社康社戒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突显出来,这是禁毒戒毒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是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更好发挥社工作用,形成规范化的戒毒康复管理模式,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是我们急待提高的工作。本文作者是一名在戒毒工作岗位上奋进多年的禁毒社工,如何做好禁毒戒毒工作有着很深的体会。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浅谈戒毒社工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如何更好履行职责、扮好角色、发挥担当作用的体会。
本文通过剖析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新型毒品引发药源性精神障碍的戒毒人员常见异常心理症状,对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提出针对性的医疗管控思路、干预措施和注意事项。
目前,中国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突出,越来越年轻化。青少年吸毒人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几年所查获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了六成左右。如何预防青少年吸毒,如何引导教育青少年吸毒人员正确认识毒品,使其能够回归社会后远离毒品、戒除毒瘾,将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在监管场所对青少年吸毒人员再社会化的教育问题。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实施以来,我国戒毒工作开始从以强制机构主导的"司法惩戒"模式转向以社区为主导、以社工专业服务为手法的社区戒毒康复模式。广东联众自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社工服务以来,秉承"联合社会公众力量,服务禁吸戒毒减害"的宗旨,致力于社区戒毒、康复服务工作手法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本文将采用个案研究法,以联众禁毒社会工作的成功实践个案为例,探讨禁毒社会工作手法的运用和在实现社区戒
青少年吸毒问题的提出:一是父母对孩子过渡溺爱;二是禁毒教育不到位;三是贩毒分子诱惑;四是自身猎奇、逆反心理引毒上身。原因:一、对毒品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二、对青少年的管控不到位;三、全民禁毒的工作不到位。对策:一、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对禁毒工作的认识;二、把禁毒工作作为全面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三、实现打击毒品犯罪与预防吸毒,组织全员收戒的有机结合。
《禁毒法》实施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摆在了禁毒的前沿。其中,医疗工作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关系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生命健康,关系到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安全稳定、社会和谐,同时,吸毒成瘾人员是"特殊病人",在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期间,是否能够得到像对待病人一样的关怀关爱,是否不再承受戒断毒品、远离亲人等生理和心理痛苦的折磨,都离不开医疗工作。本文着眼于"提高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医疗质量管理、让强制隔离戒毒人
系统脱敏疗法是根据条件反射/交互抑制原理,将可引起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反应的刺激,在患者面前反复暴露,同时给予放松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干预措施,使该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反应的作用的心理治疗方法.目的是降低戒毒人员的心理渴求,增强抵制毒品诱惑的能力,从而延长戒毒人员保持操守的时间,降低复吸率.生物反馈技术是通过电子仪器准确测定各种信号,并有选择的放大成视觉和听觉信号,反馈给受
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毒品形势,我省各级禁毒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不断加大禁毒预防、禁吸戒毒、缉毒执法、禁毒管理工作力度,各项禁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国禁毒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禁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难题,吸毒人员回归社会便是其中之一。我省紧密结合社会管理创新,依靠基层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社
本研究选取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60名具有不同心理问题的男性戒毒人员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干预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的实验研究。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工具,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进行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对各小组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证实,科学的运动干预能够更好的促进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恢复以及个体自信心、人际关系的重建,对心理健康恢复能够起到积
当前国内吸毒人员数量的增长率居高不下,戒毒人员复吸率高、回归社会难的问题仍很突出,戒毒人员屡戒屡吸现象始终困扰广大禁毒戒毒工作者。如何进一步做好戒毒工作,帮助戒毒人员关爱生命、拒绝毒品、回归社会,是当前最为现实的问题。本文通过如何减少毒品犯罪和帮助吸毒人员回社会的思考及对策,进一步加强对吸毒人员这一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有效降低复吸率而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