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单抗亲和层析纯化棉花种子中Bt Cry1Ac蛋白方法的研究

来源 :中国棉花学会201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chen91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转基因抗虫棉国欣3号和国欣6号种子为材料,通过可溶性蛋白提取、硫酸铵沉淀、抗体亲和层析的方法,提取纯化了转基因抗虫棉中所表达的Bt Cry1Ac蛋白.得到的Bt Cry1Ac蛋白质达到电泳银染纯度.该亲和层析方法较常规提取方法在蛋白纯度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并可以大量制备,所得到的Bt Cry1Ac蛋白可用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
其他文献
开展种猪的选育工作能给种猪生产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好的育种工作的开展首先是能带来种猪质量的提高,其次,可以给猪场管理者的决策更多数据上的依据。同时,结合市场化需求,应允许表观多样性存在:如体型外貌,后臀丰满型的,高长大型的,高生长型的,适时调整猪场的各项指标来达到种猪企业效益最大化。
本文从断奶仔猪体重不达标、断奶后拉稀综合症等方面分析了引起保育残次猪的主要因素,对降低保育残次率的综合管理措施进行了总结,从仔猪断奶体重、降低断奶仔猪的应激以及保育猪的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要降低保育猪的残次率,除加强猪群的免疫、治疗外,更重要的是注重饲养管理细节,如营养水平、养殖环境和模式。做到养防兼备,综合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把保育猪养好。
我国养猪业正处在快速规模化发展过程之中,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约占全世界总量的50%.文章对国内养猪企业如何发展进行了探讨,分别从思想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当前养猪行业的市场环境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和多变性,而且国内养猪企业通过与国外的养猪业界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了我国生猪生产技术的改革创新进程,使我国养猪业水平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所接轨。
建立严密生物安全体系,保持猪群健康水平,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猪场环境、合理的猪场布局、科学的猪舍设施;同时还必须实行“全封闭式隔离饲养”、小单元“全进全出’,制度和科学转群管理、场地消毒、疾病免疫接种等等。同时严格做好人流、物流、猪流工作,防止场外病原体传入猪场和场内病原体相互传播。因此,办好一个猪场,保持猪群健康生产,势必做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鲁7619是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以石远321选系鲁478为母本,转Bt基因抗虫棉鲁棉研22号选系鲁S3232为父本,杂交后系统选育的集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总结,指出其具有蕾铃脱落轻,结铃性强、抗病、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等突出特点,并分别从适宜于春直播,地膜班盖、育苗移栽,合理密植,施肥控制以及防治虫害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通过近几年对三系杂交棉的研究,为了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制种效率,对三系杂交棉制种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三系法制种省去了人工去雄工序,用恢复系授粉即可获得杂交种,不会损伤柱头,减少了蕾铃的脱落,制种成本比常规杂交棉降低40%~50%.且三系制种父母本可以分开种植,保证了杂交种的纯度,可实现棉花杂交种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通过对三系杂交棉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整理和总结,包括制种田和父母本的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是一类新型的遗传材料,具有背景清晰、性状稳定等特点,已日益成为作物数量遗传、杂种优势利用与基因聚合育种等研究领域的理想工具.本研究以课题组培育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中棉所36×海1 BC5F3;5)为基础材料,选择表现稳定的10个片段代换系为杂交亲本,按NCII设计配制25个杂交组合,进行了2年(2012和2013)3个地点(河南安阳、湖南常德、辽宁辽阳)共4个环境的性状评价,利
汴棉11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用丰产性好、抗枯萎、抗黄萎的自选品系"开239"做母本,以本院高产、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配合力高的转基因抗虫品系"开855"做父本,进行田间杂交选育而成.通过走过街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纤维品质等选育技术,介绍了其种植方式、育苗移栽、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等栽培技术要点。
华安棉1号系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转基因中熟抗虫杂交品种,通过对其选育技术的总结,研究了其品种特征特性,并分别从合理密植、适时播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鲁6269是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和山东鑫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提出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强强联合,结合黄河流域棉区目前生产实际情况,共同选育集抗虫、高产、稳产、抗逆、广适等优点于一身的常规抗虫棉新品种.通过总结其植株特性,分别从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管理省功,赘芽少,宜机采等方面介绍了该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鲁6269特性, 该品种适宜在鲁西北、鲁北和河北、天津等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