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中社工的角色定位思考

来源 :国家禁毒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j4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戒毒条例》规定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措施,近年来,社会工作逐渐介入戒毒领域,取得一定发展.2015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制定了《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规划(2016-2020)》,肯定了戒毒社工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发展社工队伍的目标.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专业社工应该发挥社会关怀与目标协作、行为监督与法律管理、心理辅导与情绪管控、行为矫治与家庭治疗、社会倡导与资源协调等角色,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专职工作人员中发挥专业作用,提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技术水平,为降低复吸率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后回归社会的安置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禁毒工作的难题之一。就业难、生活没有着落直接诱发了戒毒人员再次复吸的可能。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批的就业需求量与短缺的劳动岗位提供量矛盾日益突显。戒毒人员的体质、文化技能和社会信任度等方面在安置就业竞争上劣势频现,如何在戒毒康复和安置再就业工作中寻求一个完善的解决点,笔者结合南宁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讨。
本文对司法行政戒毒所戒毒医疗与康复的实践思考,指出了当前戒毒医疗与康复方面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戒毒医疗专业人员匮乏、戒毒医学模式不建全和戒毒康复方法单一等主要问题。同时指出了原劳教场所职能转型不可能完善适应戒毒工作的要求,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的思维观念陈旧等,是司法行政戒毒所戒毒医疗与康复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健全司法行政戒毒医疗与康复的结构模式,完善医疗与康
目前社会吸毒贩毒等涉毒现象逐渐向中小城市蔓延,并且小县城中涉毒群体以留守中小学生为主,这俨然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小地方存在的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所存在的局限性:人群法律意识、熟人社会环境、警力有限性以及就业问题等,从小县城人员回归出发,试图寻找社会整体涉毒现象控制,探寻"外围突破式"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途径。
戒毒工作的最终追求就是确保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仍保持操守不复吸。经研究,戒毒人员离开戒毒场所后的前六个月复吸者最多,说明做好戒毒场所与社区康复之间的无缝对接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好戒毒人员回归衔接体系,要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戒毒场所与社会各自的主体责任,强化相互主动衔接;突破原有职能限制,创新相互对接渗透的工作体系。
目的: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内戒毒人员通过科学有效的身体康复训练改善身体机能,为解除毒瘾打下生理基础。方法:结合戒毒模式的开展,构建出符合浙江实际的"5433"戒毒人员身体康复训练法。结果:通过近一年多的运行、实践,以及比照实验,开展此训练法的戒毒人群已经在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数、握力、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等相关数据有了明显的变化,鉴于此实践结果对今后的工作提出相关建
诊断评估是科学戒毒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组以浙江省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为例,提出了做好诊断评估工作应树立法治化、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工作理念;构建与戒毒模式目标对应、维度对应、专业对应、权值对应、适用对应的诊断评估内容体系;加强建立诊断评估机制、优化诊断评估专业、强化诊断评估基础、重视评估结果应用等策略。
本报告中,吸毒人员小东从刚入所因戒断反应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到现在积极配合治疗,从开始的戒毒动机不明确到现在能够积极参与同伴教育等逐步改变,咨询师运用循证戒治的方法开展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做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决策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积极探索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戒毒人员融人社会工作机制是司法行政戒毒部门深化改革,推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路径。本文就深圳市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对戒毒人员融入社会进行有益探索,所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
目前强制隔离戒毒仍然是我国戒毒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要实现对大规模的戒毒人群进行安全稳定管理和提高戒断率,就有必要对滥用不同药物成瘾患者进行对症心理护理:集中收治大量滥用各种毒品的患者,必须做好全面精细群体心理护理;曾经长期滥用新型合成毒品的患者严重偏执多疑,应耐心解释心理护理;加强心理调适教育,做好第一时间自觉心理护理。
如何使戒毒人员正常回归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话题,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而染上毒瘾,但是在他们成功戒除毒瘾后面对的却是家人的冷漠,朋友的鄙夷,邻居们的不屑使得吸毒人员回归社会更加的困难。目前,新的戒毒模式和康复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解决戒毒人员的回归社会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