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法术的天人思想-以《道法会元》为核心

来源 :中国社科院,山西省海外联谊会,山西民族宗教文化交流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ng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了宋元时期符咒已不单纯是与神交感的巫术或法术,重视的是持法者自身精气神的修持境界,着重在静坐、存想、炼神、还虚等工夫的锻炼,开发自己的生命境界来参与天地气动的造化,冀求不仅能发动雷机与左右风雨,还能在施法中展现出人神合一的变神能力,将自我的生命提升到相应于神真的超越存在,此时人即是神,象征着宇宙至尊在人间的显现,能惊动天地来代天行道。《道法会元》承续了先秦到宋代理学的宇宙论,追究宇宙的本原与生命的本原,深化了宇宙道化与气化的生成法则,运用在符咒的感通体验上,不只强调人与鬼神互为一体,更重视人与天地混然一体的生命能量。宋代自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起,大多集中于无极而太极的哲学论辩,重视无极与太极的生化作用,以此来推演宇宙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此时道教的符咒法术也受到此等学术思潮的影响,相当重视自身宇宙论的建构,双方虽然在论题上颇为相近,但是基于宗教的通神需求,道教对宇宙的运作与生成法则,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宇宙本体论与生命论。
其他文献
“文学性”是被历史地建构起来的言说文学本质的一个理论范畴。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文学本质的提问方式由“文学是干什么的”变为“是什么使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其关注的重心则由文学的外部规律转向文学的内部规律,研究方法也从“前科学”的“印象概括”式转变为“科学化”的语言学范式。这种研究范式的本质主义的倾向,导致文学研究忽视内部差异,固守外部边界。解构主义对“文学性”这一术语进行了重构,使之不
20世纪80年代,体育报告文学曾兴极一时,尤其是反"冠军文学"套路而出现的问题报告文学,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体育报告文学所关注的身体问题却是其来有自。建国之后体育报告文学的身体话语一直纠缠于国家与意识形态之间,"冠军"与"国家"在不同时段具有不同的话语表现。这一现象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体性问题的崛起而出现了转向。本文首先介绍了“冠军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然后分别从不同叙事角度分析了国家
佛教大量译经始于东汉桓帝时来华的安世高,安世高译经以《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为最着盛名,而其经即以老子的清静无为来说禅定。卷上说:“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把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引入了禅修中。而“守意”一词,也是受汉世当时流行的“守一”衍化而来。《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至汉《太平经》等书,推衍为“守一”,而安世高以守意来译禅修时的止意、定意。此外,老子的有无之说
本文介绍了佛教的中国化情况,简述了佛道之争与佛儒之争的概况,指出佛教的历史命运,正是因为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有极其强大的同化力,连佛教这样精致的思想体系也避免不了这种命运;另一方面,作为异质文化,佛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也才能真正生存下来。
本文之作,基本上是从当代儒学诠释的分化着手,在参酌近年来大陆学界有关从“后现代”视域重新定位儒学的讨论之后,尝试针对儒学义理性格的归属,提出分析。全文分别从两个议题展开讨论。一是儒学的特质是否可以从“主体性”这个概念来规定。另一则是在“后现代”一片反形上学的声浪中,检讨儒学是否还要维持“形上学”的身份。根据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在“主体性”概念的运用中,意义并不一致。有时牟先生是
五台山佛教是文殊菩萨(maJjuCrI bodhisattva)的道场,与其他诸山佛教有其不同的特点,五台山佛教有汉语系佛教的出家男众寺院和出家女众的尼姑庵,俗称"青庙";也有蒙藏语系出家男众寺院和出家女众的尼姑庵,史称"黄庙"。可以说,五台山佛教包揽了佛教的全部现象。它不分教派、不分男女僧俗、不分民族、不分地区和谐共处,修持佛法与乐人天。本文注重研究五台山与蒙藏佛教有关的人物和寺院情况。
佛教圣地山西省五台山是汉藏佛教徒共同确认的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被当作"智慧第一"的菩萨而助佛弘法、代佛颁宣,同时也表现出特色鲜明的智慧风格,文殊智慧亦由此构成五台山佛学的核心价值与人文标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文殊菩萨"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的智慧或可为诸多现代性危机的克服与"宗教大同"理念的实践提供别一种文化参照。
五台山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它相当于秦文化、楚文化、鲁文化、晋文化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那么,五台山的区域如何呢?从地理位置上说,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北纬38 °50′-39°5′,东经113° 29′-113° 44′,即从北台顶的秦戏山品字泉发源的滹沱河所经过的繁峙、代县、原平、定襄、五台、盂县和河北阜平等二省七县。若从文化范围上讲,则是东起河北正定,南至太原,西至河曲,北到大同。在唐代时
由于西方三十年战争(1618-1648)结束,政教合一制度瓦解,导致神权与政权分离,再加上启蒙运动和世俗化的发展,长久以来,普遍认为宗教与政治不可相提并论。另外,要达到宗教自由的目的,政教分离乃被视为是种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宗教涉及到公共或政治领域抱持怀疑态度的人数与日俱增,普遍认为宗教代表私,政治代表公,两者明显不同。同样地,在国际关系的研究里,宗教就像种族、族群、性别一样并不受到重视。因
《全台赋》,收录台湾自明郑起始,经清领以迄日治约三百年之间,共计196篇的赋作。检阅其中为扶鸾所出的赋作,计凡36篇,占全体的18%强。诸篇鸾赋的善书出版时间,时间上集中在明治29年至大正3年(1896-1914)的近20年之间,集中反映日治前叶的时代性;诸鸾赋发刊地区,分别为宜兰、基隆、新竹、苗栗、高雄、澎湖的13处鸾堂,主要呈现北台鸾教的区域性。形式上皆采用「限韵」格式的律赋,以关怀现实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