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东汉佛教译经师安世高译经之影响

来源 :中国社科院,山西省海外联谊会,山西民族宗教文化交流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3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大量译经始于东汉桓帝时来华的安世高,安世高译经以《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为最着盛名,而其经即以老子的清静无为来说禅定。卷上说:“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把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引入了禅修中。而“守意”一词,也是受汉世当时流行的“守一”衍化而来。《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至汉《太平经》等书,推衍为“守一”,而安世高以守意来译禅修时的止意、定意。此外,老子的有无之说,及清静、无为、恬淡、寡欲等说,对安世高译经也都有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从古典到后现代,身体二元性关系中的自然物质属性经历了压抑、对抗与消解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在后现代的当前,身体在社会的媒介化过程中彻底沦为身体形象——一种符号化的商品。面对身体的这种文化遭遇,身体美学的解放性可能存在于“阐释性”身体美学与“非阐释”身体美学这两个方面。
在不断加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由资本和权力主导的、以空间效益为目标的经济开发型模式,加剧了空间利益的争夺。在相关利益群体的博弈中,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批判采用了类似的修辞策略。这是一种权宜之计。论争双方都试图挪用公共价值资源来论证自己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以隐蔽的形式进行空间意义的建构。由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引发的论争表明,政府和开发商依然牢牢地掌握着空间开发的主导权,民间共同体的抗争无法改变城市化
《电影1——运动影像》(《The movement--image》)与《电影2——时间影像》(《The time--image》)是德勒兹关于电影的两部理论著作。德勒兹的电影理论主要围绕柏格森的四个注解展开的:(1)关于运动的命题;(2)运动影像及其三个变体;(3)从回忆到梦幻;(4)现在尖点与过去时面。另外,电影影像属于一类符号,但不同于语言符号。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生存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网络在给人们带那个是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存方式。长期虚拟生存造成了人的异化,主体性的丧失。本文以虚拟生存的表象出发,剖析虚拟导致异化的深层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西方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紧密相关,但从深层看它们都属于西方政治经济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并与这种过程相适应的一种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潮。从文化和艺术史角度看,后现代即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界限的模糊与消失。它的直接原因在于文化艺术赞助者的变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大后出现的资产阶级新贵对艺术的赞助导致一系列艺术评价机制的变化。从政治经济民主化这个角度不但可以从新的角度解释艺术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变化,而且可以
成玄英在对《庄子》一书中的音乐思想进行疏解时,在以“和”为美的文化背景中,基于重玄道学心性论,提出了“动乐音以和性”的音乐美学主张,并且认为琴是实现这一审美主张的重要媒介。他的这一美学主张,丰富了“和”这一美学范畴。
当前国内恐怖小说批评中经常使用伯克的崇高理论作为依据,这是一种理论使用的误区。伯克的崇高理论与当今的恐怖小说虽有理论上的渊源但是并不能等同或者简单照搬使用,恐怖是一种独立的审美类型,崇高不等于恐怖。
本文主要内容是文化研究之“身份政治”再思考。作为"文化研究"的核心思维范式,身份政治是近年来兴起的强势学术话语。以往对身份政治的理解和研究多局限于学科的现实政治意义或哲学的主体心理价值,拘泥于现代、后现代哲学,阻碍了对身份政治的历史理解与现实参悟。从根本上而言,身份政治是一个启蒙问题,它渊源自苏格拉底一柏拉图哲学之中。《王制》卷9的苏格拉底式神话象喻第一次展示了身份政治所本有的个体灵魂品性与群体团
“文学性”是被历史地建构起来的言说文学本质的一个理论范畴。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文学本质的提问方式由“文学是干什么的”变为“是什么使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其关注的重心则由文学的外部规律转向文学的内部规律,研究方法也从“前科学”的“印象概括”式转变为“科学化”的语言学范式。这种研究范式的本质主义的倾向,导致文学研究忽视内部差异,固守外部边界。解构主义对“文学性”这一术语进行了重构,使之不
20世纪80年代,体育报告文学曾兴极一时,尤其是反"冠军文学"套路而出现的问题报告文学,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体育报告文学所关注的身体问题却是其来有自。建国之后体育报告文学的身体话语一直纠缠于国家与意识形态之间,"冠军"与"国家"在不同时段具有不同的话语表现。这一现象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体性问题的崛起而出现了转向。本文首先介绍了“冠军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然后分别从不同叙事角度分析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