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π型相位和幅值可控电压调节器的研究

来源 :中国电源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coco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相π型VRCPA(相位和幅值可控电压调节器)由三个单相Buck交流单元和—个三相Boost交流斩波器组成,无前级LC滤波器。前级Buck交流单元用于调节输出电压的相位,后级Boost交流斩波器用于调节输出电压的幅值,从而实现对输出电压相位和幅值的分别连续调节。利用三相对称关系,可使三次谐波电压相互抵消,因此无需三次谐波陷阱,电路结构更加简洁。三相VRCPA可被用于控制电网中的电能传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针对滚动轴承振动信号的强噪声背景以及故障样本不易大量获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形态非抽样小波与灰色关联度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形态非抽样小波克服了传统形态小波由于采用抽样方式分解而造成的信息丢失问题,具有良好的特征提取和抗噪性能。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小样本模式识别问题具有良好的分类效果,适用于滚动轴承的故障模式识别。首先利用差值形态滤波能够提取信号冲击成分的特点,构造一种多尺度形态非抽样小波方法提
高压母线变换器将原来功能冗余的两级变换器合并为一个变换器,减少了变换级数,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LLC谐振变换器因其高效率、高功率密度而适用于高压母线变换器中,且其工作在谐振频率时,输出电压与负载无关。本文设计了基于LLC谐振变换器的1kW高压母线变换器,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以及软开关特性,并基于此进行了参数设计。最后在实验室搭建了原理样机,进行了实验验证。
为了保证非接触变换器在变负载及变耦合系数条件下的可靠控制,本文探讨非接触变换器的自激控制策略。论文为串/串补偿、串/并补偿非接触谐振变换器提出了可行的自激控制策略;通过对其转移阻抗、输出增益、输入阻抗的分析,考虑原副边补偿网络参数匹配和失配两种情形,对其工作点和稳态特性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对于串/串、串/并补偿非接触谐振变换器,在变负载及变耦合系数条件下,自激控制均可使其自动锁定到输
本文分析了变压器寄生电容对LLC空载时的影响,并对副边采用铜带绕制的变压器,对进行寄生电容建模。通过测量变压器的阻抗特性,验证建模的正确性。最后推荐了一种有利于空载运行的变压器结构,并在一台500W样机上进行了验证。
微功耗功率因数校正器采用电压补偿的方法,实现了对电网电压的功率因数校正,达到网侧功率因数为1、总揩波畸变THD为零,其最大优点是,不采用PWM脉宽调制,不产生EMI干扰,只须将输入功率中的极小部份进行功率变换,就可以获得全部输出功率,即输入功率中极大部份不必进行实际的功率变换。也不必磁芯变压器或电感传递,真接到达输出端,成为输出功率,因此功耗极小而寿命极长,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效率接近100%,成
研制了一套航空电子设备供电电源中断模拟系统。该系统由4个并联的IGBT运用均流技术,直接控制切换电路,以满足系统大电流、短时切换的特殊要求。中断电源采用双闭环控制的电压型SVPWM整流器,以便有效解决负载变化导致的电压波动问题。制作了一台原理样机,采用TMS320LF2407DSP作为控制器,并设计了上位机监控软件,上位机与控制器采用串口通讯方式。样机试验结果表明中断电路切换迅速,均流效果良好,直
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具有低漏电流和器件电压应力小等特性,适合较高输入电压的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应用,但其桥臂同样存在直通的危险,降低了变换器的可靠性。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型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将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的防直通结构引入传统二极管箝位三电平电路中,并结合光伏并网逆变器要求单位功率因数运行的特点省略了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的桥臂续流二极管,使得新拓扑十分简洁。本文详
带有储能装置的并网逆变器在微网不同情况下有两个运行模式,一个是并网运行,另一个是孤岛运行。在并网模式下,构造了PQ控制的数学模型并搭建了控制框图;在孤岛模式下构造了V/f控制框图。本文对该系统进行了Matlab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两个控制在各自模式下的正确性,为试验样机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仿真基础。
采用端口受控哈密顿系统方法和无源性控制理论,建立带恒功率负载的Buck变换器的哈密顿模型,分析了Buck变换器控制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问题,并设计了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对控制器参数的适当调整,控制系统可以获得较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介绍了相位和幅值可控电压调节器(VRCPA)的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VRCPA能够分别连续地调节电压的相位和幅值。分析研究了相位及幅值与前级占空比各控制参数的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优化控制参数的选择方法。研制了一台单相VRCPA实验原理样机,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及控制策略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