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慢性颈痛是指颈部疼痛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的颈痛。颈痛人群中,颈深屈肌大多较薄弱,胸锁乳突肌和前斜角肌相对正常人群也会更加疲劳,因此前人研究中在治疗上分别进行了颈深屈肌以及浅层肌的干预,都具有较好疗效。但研究较少直接对单一的颈深屈肌训练与联合颈浅深屈肌训练的效果做对比。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单一的颈深屈肌训练与深浅结合训练的效果,以期为慢性颈痛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运动疗法和教育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3名颈痛患者。入选标准为慢性颈痛超过3个月,NDI≤15,年龄18-40岁。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颈深屈肌干预组(CCF组),仅干预颈深屈肌,一共11人;另一组为联合颈浅深屈肌干预组(CCF+CF组),干预深层合并浅层颈部肌肉,一共12人。两组分别进行为期4周、一周3次、每次45分钟的干预。深层肌肉训练使用颈部压力感受器进行深层肌CCF练习,浅层肌肉训练使用仰卧颈部屈曲的动作CF练习。干预前后采集颈前伸角度(头部位置角度、颅颈屈曲角度)、颈部屈伸肌耐力、颈部深层肌力、颈部各个方向关节活动度(ROM)、疼痛程度(NRS)、疼痛频率、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的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利用IBM SPSS 24.0进行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颈痛频率进行McNemar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上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上极显著相关。研究结果:(1)颈前伸程度:更小的颅颈屈曲角度以及更大的头部位置角度说明了颈前伸程度的增加。CCF组的头部位置角度由37.71±6.38降低为31.08±3.15(P<0.05),颅颈屈曲角度由34.21±4.3增大到41.67±6.76(P<0.01)。CCF+CF组的颅颈屈曲角度由36.15±10.93增加到40.96±10.84(P<0.05),头部位置角度值由35.24±3.39降低为32.48±3.03(P>0.05)。(2)浅层肌肉耐力:CCF组浅层肌耐力没有显著改善。CCF+CF组屈曲耐力时间由干预前31.14±17.86提升至54.89±31.22(P<0.05),浅层屈肌耐力提高。(3)深层肌肉耐力:两组做完颈部深层肌肉耐力测试后的主观感觉疲劳等级数值出现下降,但没有统计学差异。首次出现疲劳的点显著延后,尤其是CCF组。CCF组由26.25±2.46延后至29.49±1.98(P<0.01),CCF+CF组由25.65±3.1延后至27.48±2.85(P<0.05)。(4)颈椎活动度和稳定性:两组侧屈、旋转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尤其是CCF+CF组。CCF组的左右侧屈分别由12.34±1.94和12.30±1.91减少到10.35±1.90和10.97±1.65 (P<0.05), CCF+CF组则分别由12.76±1.90和12.64±2.04减少到11.43±1.54和11.41±1.21(P<0.01)。CCF组的左侧旋转活动度由12.71±2.26减少为10.44±1.85(P<0.05),右侧旋转活动度由12.23±1.74减少为9.92±1.70(P<0.01)。CCF+CF组的左侧旋转活动度由干预前13.15±2.47减少为11.41±1.21(P<0.05),右侧旋转活动度由干预前12.08±2.42减少为10.32±1.51(P<0.01)。颈椎屈伸活动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5)NDI和NRS干预后出现一定改善,CCF组最疼NRS变化差值为0±1.85,CCF+CF组最疼NRS变化值为1.64±2.58(P>0.05),两组变化平均差值是1.6(95%CI-0.6至3.9)。一般情况下NRS差值分别为-0.375±1.77以及1.18±1.54,两组变化平均差值是1.6 (95%CI-0.0至3.2)(P>0.05)。CCF组NDI前后差值为0.88±1.36,CCF+CF组差值分别是3.18±3.66,两组变化平均差值是2.3(95%CI-0.3至4.9)(P>0.05)。结果显示CCF+CF组在改善两类颈痛评分较CF组优胜,但由于样本量小,两组变化平均差值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1.6的差值超过最小临床重要差异,统计学上不能确定,但排除CF组的功效优于CCF+CF组的可能性。(6)疼痛频率:两组都显著降低(P<0.05),CCF组经常发生颈痛的人数比例从75%下降到12.5%,CCF+CF组从72.72%下降至27.27%。研究结论:单一颈部深层肌肉稳定性训练和颈部深浅层结合训练对青年颈痛患者的颈前伸姿势、颈椎侧屈和旋转稳定性都有改善,而前者改善颈前伸姿势程度更明显,后者对颈椎稳定性改善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