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数字城市系统建设研究--以“数字北海”为例

来源 :中国测绘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lx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以"数字北海"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内容中的三维数字城市系统建设为例,本论文详细阐述了三维数字城市系统总体框架的构建,介绍了三维数字城市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分析了三维数字城市系统建设中各个过程中所碰到的技术问题,并结合本三维数字城市系统的平台软件NVPIMS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探讨如何建立一种高效、灵活、快速、经济的建设三维数字城市系统的方法,以期望对其他三维数字城市建设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通过参数估计得到了华北历史强震频度在时空强多维空间的变化。不同应力释放模型的AIC值比较显示,多维应力释放模型对华北历史地震目录建立的模型更加优秀。同时,还使用Monte-Carlo随机试验方法验证了新模型对地震目录误差和完整性的敏感程度。结果显示,除了震中位置误差之外,华北历史地震目录的其他误差和目录不完整对模型影响不大。震中位置误差可以导致模型的参数估计出现系统性偏差。
利用2008年到2010年间的967个地震,中的9261个P波的第一个到时,对同一个台站记录的相邻地震计算到时差,得到20059个P波到时差。为了取得较好的初始模型,拾取了研究区初动清楚的几个四级以上地震的P波到时,通过网格搜索得到的三层地壳一维模型,其地壳厚度为42km。在研究区域范围内,通过地震波走时层析成像得到了重庆及四川盆地大部地区的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发现在重庆地区,Skm深度的速度分
与传统的有限频率方法相比,有限频率方法在反演的每一步都能对灵敏度核函数K进行更新,提高了模型的准确度。另外,不同于全波形拟合的反演方法,本方法能避免全波形反演中振幅大的面波占主要权重这一缺点。综上所述,本文发展的反演方法能利用地震波波形来较好的反演出波形拟合度高的一维速度模型,从而方便地为三维初始模型的建立等工作提供较好的一维模型。
本研究使用了龙滩水库地震台网和流动观测台网24个台站记录到的3394个地震,共22670条P波震相资料和22442条S波震相资料。利用地方震层析成像方法(SIMUL算法)对龙滩水库库区三维Vr和vp/Vs层析成像及地震重新定位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建立一维参考速度模型;模型参数化;模型正演与射线追踪;模型反演;分辨率分析等。反演得到了库区高分辨的三维Vp和Vp/Vs分布图像。本研究还
对Moho结构的研究,最有效的手段是地震学,它不仅可以得到Moho面的深度,而且同时也可以对其两侧的速度结构做出约束,包括接收函数,以及反射剖面等各种方法都需要有当地或者附近的地震波形或者到时数据,然而无论是人工源还是固定台站资料都在这一地区都非常缺失,所以用地震学来研究朝鲜的Moho面结构有很大的难度。而深震的远震深度震相前驱波pmP,是深度震相pP到达地表以前在Moho面底部的反射波,先于pP
采用更加接近真实岩石圈状况的私弹性成层介质模型,研究1996年至今青藏高原发生的6次7级以上的强震破裂所产生的应力演化过程,并计算这些地震相互之间的触发作用,特别是汶川地震对玉树地震的触发是不是有着正面的影响。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计算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是否相应地出现了升高亦或是降低,以此来验证这种模型的可靠性,进而利用这个模型来估计青藏高原及川滇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地震危险性。在分析地震活动性的统
庙岛群岛约2Ma基性玄武岩流中地幔橄榄岩包体的发现,是新近纪之后庙岛群岛存在幔源流体活动的直接标志。大地电磁测深工作表明,在北长山岛剖面之下20km左右有一低阻体存在,这是庙岛地区目前存在幔源流体活动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庙岛群岛存在晚期油气活动。并通过显微激光拉曼探针检测,首次在庙岛群岛幔源基性玄武岩橄榄石斑晶内发现了分别为幔源单质C、单质C+CO2、纯CO2的大量幔源强还原性碳质流体。并确认,庙
针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磁学方法依靠自身便捷、经济等一系列优势在环境污染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选取兰州市的降尘样品、花岗岩样品、及兰州市郊区九州台山顶部的黄土和古土壤样品进行磁学性质比较,综合应用高温磁学、强磁场特征以及粒径特征进行分析,揭示污染与无污染降尘的磁学特性.城市降尘中磁性矿物的浓度高,晶体粒径较粗,以粗的SD颗粒为主,SP颗粒含量很低,种类较单一,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花岗岩
由于地铁隧道环境限制,其结构变形监测中的全站仪时常需要在变形区域内设站。为了确定或更新全站仪测站坐标,本文首次提出了比自由设站方法更科学的自适应拟稳技术。因无需测定气象,并顾及球气差的动态影响,自适应拟稳技术可以让全站仪测站坐标的测定自适应测量环境的变化。该新技术的应用,简化了自动化全站仪地铁结构变形监测系统的设备组成,优化了系统运行方案,使变形监测数据更加严密、准确,实际应用效果令人满意。
本文主要介绍了GPS-RTK技术及其快速静态定位、准动态定位和动态定位三种定位模式,对应用中的测量误差、基准站和移动站的设置要求以及数据链通讯和作业半径的确定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