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示在气象新闻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al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气象新闻节目中,图示的运用是不可忽略、不可替代的一个部分。本文将试图分析图示在气象新闻节目中的运用。
其他文献
气象频道经过两年多的运营,通过观众反馈、网络征询建议等多种渠道,先后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改版,涉及节目编排、品牌化栏目推出,使节目质量和观众对节目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其中学习其他专业化频道的运营模式和栏目设置等成功经验,是气象频道从年轻逐渐走向成熟的很重要的一步。气象频道要想在短时间内被更多的观众了解、认知,除了做好品牌推广工作,还要充分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时的预警预报服务和报道工作。
中国气象频道已成为了信息密集、专业特色鲜明的公众获取气象信息最快捷、最方便的渠道,气象频道每30分钟一档的本地天气则成为各个落地城市观众收看天气节目的又一选择。本文通过对“2656本地天气”栏目的定位形态、包装推广、改进创新等方面的分析,回答了在媒体大背景下运营的气象节目,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将气象信息诉渚于公众,为公众服务。
在中国气象频道运营两年多的时间里,作为“配角”的气象图文节目一直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由于特殊的节目形式,图文节目一直没有做太大的调整,某种程度上给观众的感觉只是单纯的在短时间内堆积各式各样的天气信息。随着频道各个栏目的不断更新改版,图文节目为了更好的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给观众最急需最关注的天气信息,配合其他节目形态提升整个频道的存在价值,同样也需要加快步伐进行改版。
2008年1月13日-2月初,湖南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此次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实属历史罕见。针对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湖南气象影视中心做了全方位的影视气象服务,从日常的天气预报节日制作到气象新闻及灾情的拍摄到专题片的制作全面开花,效果良好。在这次关键的影视气象服务过程当中,电视气象编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编导责任制的优势也凸显出来。作为编导,笔者也
从2007年开始,广西开始运行“集中制作,末端分发”的地市节目制作模式,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对5个地级市的电视气象节目进行“集约化”制作运行,笔者作为编导也全程参与了该项工作的策划、改版和制作,结合本职工作,总结出了目前广西“集约化”制作当中存在的问题,想尝试从节目差异化、引入考核制度、加强人员培训、丰富节目内容、增强专业知识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如何进行“集中制作,末端分发”模式下地市节目的创新思路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对特殊天气的发散性思维,到日常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散性的演绎,以及对气象新闻的发散性思考和报道,阐述了发散性思维对气象影视编导的帮助和重要作用,目的是为了用发散性思维方式突破逻辑思维,补充日常气象信息的不足,拓展气象信息的涵盖面,使气象信息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最大程度地预防气象灾害的损失,并增加公众的气象知识。
服务性和可视性是一个服务性节目成功与否的两个重要方面,提高气象播报类节目的服务性和可视性是我国气象节目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CCTV-4的《天气预报》为例,从服务性和可视性两个方面分析天气预报类节目,提出节目在这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给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方法。
传媒业发展到今天,受众在面对电视时,越来越只喜欢得到直观、现成的信息,拒绝思考,传播者就需顺应这一变化,研究什么样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想知道或应该知道什么样的事实。面对着不同的天气,受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主要是来自于生活或生存的原始需求,传播者首先在区分出不同的需求后,再根据已经掌握的气象资源,创作出不同侧重的节目以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才能拉近受众与气象节目问的距离。
随着频道专业化的发展,目前许多省市电视台都推出了新闻频道,新闻频道内的电视气象节目怎么做,如何让其更符合频道定位,更具有新闻性,在实践中我们推出了“天气头条”模块。本文详细探讨了其内容组成、画面表达、写作方式等方面。内容组成大致包括实况、预报、实况和预报结合;画面表达经常直接采用新闻素材以达到较强的画面冲击力,专业的天气图表也常在天气头条出现,重大天气述评时则常用复合型画面;关于天气头条的写作,语
灾害性天气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省级气象影视事业的不断发展,气象部门开始介入到灾害性天气报道领域。本文针对目前省级气象影视中心在灾害性天气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青海几年来的工作实际,给出了相应对策,对如何做好省级灾害性天气报道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