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在抢救外科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来源 :2004全国临床医学新进展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r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通气已经成为外科ICU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因缺氧得不到及时纠正而死亡的患者明显减少。本文介绍了外科危重病人常见低氧血症的原因,阐述了外科危重病人机械通气适应征,分析了常见外科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治疗方法,探讨了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随机分组和病例配对方法将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严重程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及其代谢产物能对抗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元的毒害作用,只发生在阿司匹林抗风湿剂量下,这个保护作用与抗血小板活性无关。
本院自开展外接呼吸器经鼻气管插管近5年来,效果显著,ICU病人基本上避免了气管切开。为进一步探讨外接呼吸器经鼻气管插管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本文对2001年7月份以来施行外接呼吸器经鼻气管插管的93例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指出外接呼吸器经鼻气管插管较好地解决了气管插管过程中的通气和供氧问题,值得临床推广。
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本文筛选59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分别采用保守治疗30例和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29例,观察近期疗效,阐述了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和死亡率的比较结果,浅谈了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并发症多,一旦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病死率很高。本文从前期的中药能有效调整SAP模型肠道微生态与免疫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严格按标准选入的SAP病人分组研究,分别在临床表现,生化及血清内毒素,肠道局部免疫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为探索防治SAP继发感染或MODS,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
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脑梗死后继发体温升高的现象,发热是脑梗死病情严重导致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脑梗死预后产生影响。为了探讨发热与脑梗死近期预后关系的相关临床因素,本文将近年来住院的777例脑梗死分为发热组和非发热组,并对两组病例资料做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了大面积脑梗死容易继发感染和发热,从而影响患者机体系统,促进OSF和脑疝的发生、发展,增加脑梗死病死率,其中单纯死于OSF者占74%。因
肺炎是老年人致死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居老年病死亡率的第四位,如果是重症肺炎病死亡率更会直线上升,难怪有些学者认为肺炎是“老年人的特殊敌人”。本文介绍了老年重症肺炎的病因,分析了老年重症肺炎的发病机理,阐述了其症状、体征和诊断方法,探讨了实验室检查方法,提出了治疗方案。
近年来,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心衰和水肿,可以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抢救成功。血管通路是抢救急、慢性肾衰的重要环节,也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维持性血透的生命线。目前紧急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多数采用颈内静脉双腔插管,也是作为长期透析过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对于急症控制后还需做维持性血透的患者,再行动静脉内瘘成行术。本文将某院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半永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克隆性溶血性贫血。为了解PNH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本文分析了两家医院近十年PNH患者合并感染的患病率、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影响因素。
本院急诊科于1998~2003年共收治各类中毒病人1349例,其中混合性中毒198例(14.7%),抢救成功157例,死亡41例,死亡率26.1%,本文将在诊断和抢救过程中的体会进行了介绍。
大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MHT)特别是长程MHT(持续低温24小时以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本文通过观察MH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TNF-alpha和NDS的影响,探讨MHT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