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特征及其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同诈骗罪是1997年刑法新设定的罪名,在1979年的刑法中,对于合同诈骗行为是以诈骗罪论处的。 本文研究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特征及其与经济合同纠纷之间的界限是比较难以把握的,犯罪分子也会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合同诈骗行为狡辩为经济合同纠纷,以逃脱法律的追究。因此,准确认定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特征,特别是准确地把握合同诈骗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对刑法适用上的个案解释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法官进行个案解释的原则、刑法适用上的个案解释效力、刑事适用上的个案解释与刑事判例、影响法官刑法适用上的个案解释的因素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解释进行了社会文化分析。文章认为,法律解释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纯粹的、专门领域的法学问题,倒不如说它是一个艰深的哲学问题和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作为正迈步走向法治国家而具有数千年伦理至上文化的中国,如何解释法律,必须面对现实,立足社会文化基础进行,充分认清“本土资源”这一社会文化背景思考问题,而不可轻率照搬西方理论。
本文对刑事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刑事法治刑事一体化与刑法现代化、刑法适用解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解释中的公民诉求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刑法解释中的公民诉求及其意义,阐述了刑法解释中公民诉求的实现途径。
本文对狭义刑法解释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狭义刑法解释的定义、刑法解释的分类、刑法解释的时间效力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的解释及其界限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刑法解释的概念、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刑法解释的特殊性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解释观及抉择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严格规则主义时期的刑法解释观、刑法自由解释观的形成、两种刑法解释观的对立、两种刑法解释观的现实抉择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解释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刑法解释的基础是成文化的刑事规范;刑法解释的目标在于发现立法者的原意,从本质上考察立法意图,刑法解释的方法是多元并综合发生作用的。在司法实践中,刑法解释必须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在对刑法作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透过并抓住刑法条文词句术语的表面差异,抓住词句术语承载的刑法规范的实质内容和精神要义,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刑法加以解释与适用。
本文对刑法的解释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对刑法规范进行解释时,要善于运用各种解释方法。虽然解释方法繁多,但没有一种解释方法可以将刑法所有条文都解释得符合正义,又不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各种解释方法既不完全一致,也不完全对立。
本文对刑法解释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刑法解释方法与方法论、形法解释的定位、刑法解释的思维基础、刑法解释的方法分类、刑法解释方法的应用等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