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适用上的个案解释研究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ps88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刑法适用上的个案解释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法官进行个案解释的原则、刑法适用上的个案解释效力、刑事适用上的个案解释与刑事判例、影响法官刑法适用上的个案解释的因素等进行了阐述。
其他文献
哲学上关于人本主义的学理和概念源远流长、学派众多,但就本源而言,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它强调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和正当利益,并且以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作为追求的理想。在世界法治的发展史上,以人本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的人本主义司法观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尽管中间有过曲折,但人的主体性地位仍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获得了不断的提升。文章探讨了人本主义的法律意蕴、人本主义与刑事司法程序的主体性要
我国《刑事诉讼法》自1996年修改以来,在实践中仍然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对人权保障尤其是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的力度不够,控辩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及权利的不对等、力量的不均衡仍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进一步研究控辩平衡原理,对已被国家立法机关列入修改计划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控辩平衡的涵义及其对刑事诉讼提出的基本要求、控辩平衡的理论基础、我国刑事诉讼中控
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司法人员应当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但刑讯逼供等非法取供现象仍然是我国司法领域存在的相当突出的问题。刑讯逼供不仅非法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健康乃至生命,而且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格尊严构成极大的侮辱,同时还极易由此酿成冤假错案。刑讯逼供还败坏了司法机关和政府的形象,毒化了社会的精神空间。由此,反刑讯势在必行。文章探讨了刑讯的深层根源,作者认为以人证为中心到
实现刑事法治不仅仅是指关于法治的一些原则、制度及机制,而且要求国家、社会、个人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以及适当平衡。刑事法治不仅涉及法律自身,而且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变化。研究法律制度不能离开社会背景,分析刑事法治的生成与演进也不能脱离国家与社会这个有益的研究范式,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在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模式方面具有统摄全局的功能。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学、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关注的理论核心。近现代市民社
本文对法国刑法中的严格解释及其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文章围绕法国刑法的概况、法国刑法中的严格解释、刑法解释的价值取向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解释方法的理论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刑法解释方法的理论基础、刑法解释方法的种类、刑法解释方法的运用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解释的客观性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寻求刑法解释客观性的方法、寻求刑法解释客观性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解释的原则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刑法解释的原则的确立、刑法解释的目标上的原则、刑法解释的方法上的原则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解释的谦抑原则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刑法解释对谦抑精神的贯彻、刑法解释违反谦抑性原则的表现、“二难”问题的冲突及解决、刑法解释“谦抑”维护之根本等进行了阐述。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体,本罪的犯罪客体是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两类不同的观点,一类认为本罪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另一类认为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本文研究 之所以在本罪的罪过形式上存在上述诸多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刑法》第219条第2款的规定本身存在问题。因此,有论者在对该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对该款的修正建议,即应当将《刑法》第219条第2款修正为:“明知前款行为,而故意获取、使用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