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茶工艺演进

来源 :第三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亚太地区民族植物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7844412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传统特色植物资源,中国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遗迹中,已有野生茶树的发现,并且可探知先民已将其作为药物食用,如此说来,茶叶的历史也在五六千年以上了。“荼”是茶叶最早的代名,随着茶树品种的增加和饮茶之道的广泛传播,茶的名称也渐渐增多,大抵由于产地、方言、习惯的不同,见诸文字的名称就有十几种之多.至唐代陆羽著《茶经》,对种种名称加以考察分辨,去其含义不明者,择其通称,归纳为五种:一日茶,二日槚(jia),三日蔎(she),四曰茗,五曰荈(chuan).唐代以后,全国普遍饮茶,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于是“茶”就成了更为普遍的通称.茶叶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花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传统制茶工艺演进作简单介绍。
其他文献
枫香,别名三角枫、路路通,为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大乔木.单叶互生,掌状三裂,中央裂片较开,顶端尾状渐尖,两侧裂片水平展开,基部心型,掌状脉3~5条,边沿具有腺细齿,头状果序圆球状,多孔,具长柄,由22~43个小蒴果集成,中国的热带、温带地区均有分布,在海南分布很广,山地、丘陵和平原均能生长,主要分布在海南中部山区,常见于山谷
《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的代表著作,是继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后的又一本草巨著.它的问世,对本草学术的发展,尤其对民间草药的整理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赵学敏学识渊博,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他认为事物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化进步的.他在《纲目拾遗·小序》中说:“物生既久,则种类愈繁.俗尚好奇,则珍尤毕集.”又在《凤仙花谱·凡例》中说:“宇宙生物无穷……地广则土饶异产,年远则代出新奇.”说
本文首先提出了“栽培化”和“迁地保护(育)”是解决药用植物原料的主要措施,并指出迁地保护的理论与技术有待改进,而后介绍了出现在南京中山植物园里的天然南方红豆杉种群,并对天然种群形成的条件进行了讨论,最后探讨了如何创造有利于天然种群出现的生态条件。
芋(Colocasia esculenta)是天南星科芋属植物栽培品种的统称.因其球茎富含淀粉,叶柄、花序也具很高的营养价值,在中国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粮菜兼用作物.为挖掘汉族和少数民族对芋生物多样性管理和利用的朴素的科学内涵,在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PGRI)的资助下,选择中国云南省(地处南方、少数民族聚居、芋资源丰富)和山东省(地处北方、汉族居住地区、芋资源以多子芋为主)为试点,兼顾
虽然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公元前5005±130~公元前3380±130年)发现薏苡(Coix)遗存,这并不是一个孤证.据K.L.哈特勒的文章介绍:伊恩·格洛弗在1966~1967年发掘的东南亚帝汶岛东部的一系列洞穴遗址,特别是Lie Siri、VaiBobo Ⅰ和Ⅱ在早于公元前3000年的地层中也发现了薏苡遗存.这些都说明薏苡栽培历史的久远.但迄今为止,在对晚近得多的殷代甲骨文
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更离不开植物.植物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同时,一些植物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意境.人们借花木的自然生态特性赋予人格意义,或振奋和抚慰人们的心灵,或表达和抒发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和情感,成为诗歌创作抒情咏怀的灵感源泉.“松柏”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本文尝试就松柏类的民族植物学进行初步研究.
金银花(Lonicern japonica Thunb.)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金银花以花蕾入药,收载于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流行感冒、乳腺炎、痢疾等研究表明,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皂苷、环烯醚萜及有机酸类化合物.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证明,金银花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抗炎、保肝、止血、抗氧化、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本文从民族植物学范畴探讨其实用意义,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金银
风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是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植物的重要物种,在全球各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植物学内容,其中尤以中国为最。为挖掘和整理凤仙花的相关知识,选择浙南为试点,本文开展凤仙花的民族植物学研究,进而为凤仙花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材盲目引种不仅造成资源、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削弱了药材的道地性,导致药材质量下降,影响治疗效果.分析引种地与原产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相似性,并根据药材生长的限制因子确定全国范围内的适宜产地,是有效指导药材引种、扩种,合理规划生产布局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产地适宜性分析停留在依靠传统经验和单个气候因子、单个产地的基础上,效率低、准确性差.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中药材产地适宜性的定量研究和多因子综合分析得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是茜草科(Rubiaceae)栀子属(Gardenia)多年生常绿灌木,其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散淤的功能。主要用于热病心烦、目赤、黄疸、热淋尿涩、吐血、外治扭伤肿痛.从栀子果实中可提取的栀子黄色素和栀子蓝色素,是较好的天然着色剂.日本每年消耗的栀子黄色素达320 t,而且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目前,由于市场需求量的增大,野生资源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