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正義》“删定”考

来源 :第三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qv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孔颖达《毛诗正义序》可知,《毛诗正义》系以刘焯《毛诗义疏》和刘炫《毛诗述议》为基础删定而成,但长期以来,由于这两种六朝义疏早已亡佚,学者无得认识唐人究竟是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上对二刘旧疏进行了“删定”,因此,《毛诗正义》常常被简单视作唐人的经学与诗学着作进行研究,这不仅对于中古经学史的精细化研究造成较大的阻碍,也影响了学界对于唐代诗学理论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毛诗正义》中一系列文本失序现象的个案考察,分辨出《毛诗正义》内部反映出的两种版本形态,系统梳理了《正义》中存在的各类前后矛盾、重复的文本现象,并通过对刘炫《孝经述议》体例的参照,指出《毛诗正义》中出现的文本失序现象,正是唐人在二刘旧疏的基础上进行“删定”时裁汰未尽所致,部分《正义》可据此辨识出二刘旧疏与唐人正义两个文本层次.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唐人“删定”正义的主要工作,并尝试从理论上对这一“异质性”文本的阅读与研究方法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其他文献
有关中唐天命观、天人关系的议题,截至目前已有诸多期刊论文对此作深入的探究,其中以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论辩最为人所熟知;他们之所以会重新审视天命思想,源自于安史乱后的社会剧变.龚鹏程曾认为韩、柳、刘等人的思维进化足以使中唐成为一种「哲学的突破」(Philosophic Breakthrough)的时代,因为他们都不囿於官方「五德终始说的天命观」,且他们对天人关系及宇宙秩序性的思考确曾热烈地展开,任
建国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很多以青年运动为先导,青年人的政治诉求和政治实践不仅直接影响了运动的走向,而且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在中国“当代历史”(1949年到“新时期”初期)的特殊语境中,这一诉求和实践一般来说不可避免地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左翼理论资源联系在一起,因此,青年思潮亦是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社会主义现代性内在矛盾的一部分.从1957年“百花时期”的反官僚主义作品以及北大“5·19”学生运动
文中回顾近一个世纪的关于“三味书屋”的叙事中,发现文学体裁作为记忆的场所,包含了不同声音的文化记忆,这些不同的声音反映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也使“三味书屋”成为永远充满活力的文化记忆的载体。
谭献为近现代词学转型中的关键人物.其治词历经三变,由浙西而历张惠言、周济之学,乃至融合浙、常.其论词之正变不似前人,以”言志”之词为正声,以“永言”之词为变声;变雅之词,直接表现词人淑世情怀的为正声,含蓄不露,婉丽多姿的为变声.论正变词并无厚薄之分,而是从艺术成就上着眼.其比兴论词是充分考虑到作品展示的多种可能性的,谭献选择其中一种可能性也是建立在对作品和作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结合谭献的学术思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故事被用作在大众中传播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但是,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新故事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已远不是人们所说的那样简单和明了,它需要人们转换思维观念,挖掘出新的内涵,发现出新的价值和意义.从社会整合和认同的角度来看,新故事的意义在于密切沟通群众价值信念与政治意识形态、其他社会思潮间的对话.新故事从讲述具体的生活事件出发,在是非善恶的诘问、讨论、反思中,在社会意识层面将群众价
宋代诗文书画论中的“气”论命题在文艺本源论、修养论、创作论、风格论等方面呈现出了高度类似.宋人以天地元气为诗文书画之本源,并认为诗文书画均为主体意气之表现.相应地,宋人既有从天地间吸收自然元气的外在养气之法,也更重以治经读书来对对自然气质进行涵养的内在养气之法.在诗文书画的创作上,宋人力求达到“气”与“法”的平衡,既反对用巧太过以伤害自然之气,也不赞成过于率易和忽视法度.“气”也须体现在一定的“法
近年的中国文学研究著作的图文互文实践,不仅选择与作家相关的外在地理环境图像,而且注意选择能够传达作家对于不同地区空间进行地理认知、审美体验和文化想象的图像史料.图文互文研究著作在处理文学与地理的关系时,将诸多复杂的文学现象绘制于一目了然的文学地图中.图文著作融会美术学、文学地理学、民族学、民间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形成一种具有发生学意义的图文编纂观念和阐释系统.
新世纪以来,农民工题材的影视作品纷纷涌现,它们多以城乡冲突为背景,讲述中国社会转型期众多农民进城谋生的生存故事.这些剧作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揭示了当今天生活世界真实的一面,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影剧创作的社会参与意识.然而,通览众多的作品,总令人感觉生活质地感太强,而厚重感不足,太多的经验呈现,却少一些诗意的贯穿.农民工题材的新颖性、主流性,带来了社会性的关注.无论在价值尺度的把握,还是美学表现的方式
在全球化进程中,游学旅游与文化传承在多个场域内实现了交流与碰撞,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游学旅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化交流的媒介,二者的实现主体为青少年.通过分析香港游学旅游的发展历史、规模结构,可以从中探寻出游学旅游与文化传承的隐性的、动态的相互关系,为旅游、文化及青少年的三方深入融合开辟相应的场域和路径.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献整理工作的大规模展开,以及文学研究观念、理论的更新,古代文学的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直接的文学本体研究、间接的文学外部研究以及变化发展的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这些研究成就集中地体现为重大热点问题的深入探讨之上,具体包括:1、有关“重写文学史”的文学史写作反思;2、围绕“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进行的文论重建;3、“大文学”视域下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4、回归本位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