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産地與安全證明標章發展現況與展望

来源 :第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hb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為台灣高經濟價值作物之一,茶葉産品的産地、品質與安全也是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焦點。台灣目前已實施之茶葉證明標章可作為産地、品質和安全保障的依據,包括産銷履歷、産地證明標章和有機茶等,每種驗證制度均有其相關規範及要求,農民、産銷班及茶廠可依顧客及市場之需求申請適合之標章。藉由公正第三者驗證的證明標章,使消費者有更高的意願購買産品,亦可提高産品的附加價值增加生産者收益。目前已實施之標章制度適合茶農及茶廠自産自銷之模式,對於有意推廣行銷之茶企業繼承標章使用有其困難性,未來有必要建立企業可共同使用之台灣茶證明標章,以鼓勵台灣茶企業推廣行銷台灣茶。本文即在探討目前茶葉證明標章推動現況及未來標章之整合利用。
其他文献
本文为系统研究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L.) var.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的化学成分,利用各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利用波谱方法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确定结构.最终分离、鉴定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1),槲皮素(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4),芹菜素6-C-α-L-阿拉伯糖-8-C
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法萃取信阳毛尖茶香气,并用GC-MS联用仪对其进行组分鉴定,同时结合感官审评法研究不同区域信阳毛尖茶的香气特征及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传统产区高档信阳毛尖茶香气的基本特征为清香带嫩香或栗香,丘陵和浅山区的以清香带嫩香为主,中山和深山区的以清高带栗香为主;经GC-MS分析8个样品在总离子流图中出峰数分别为: 83、77、39、35、44、51、49和40;共鉴定出112种物质,各个
本研究以台灣烏龍茶為試材,進行應用電子舌(electronic tongue,ET)感測技術於辨別樣品的來源及有否混攙之可行性的探討.並以物化分析(physicochemical analysis,PHY)及近紅外光譜技術(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的結果加以比較,以判定此三種方法對烏龍茶不同來源的辨別能力.收集市售茶樣26件包括8件超市茶、5件茶商茶、5件
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我省茶园的现状,并且阐述了现代可持续茶园生产的含义,重点围绕我省怎样实现现代可持续茶园生产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基於茶産業及文化發展對台灣精緻農業之影響甚鉅,且更是國際化與兢爭力之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乃針對台灣主要休閒觀光之農場分佈在不同區域(包括北、中、南及東部)共56處進行問卷調查及實地查訪,深入了解各農場在茶産業(包括茶品、茶具、茶藝等産品)與特色文化推廣情形對消費者滿意度及農場發展之影響。結果得知,在消費者滿意度之統計分析顯示滿意度在八十分以上之農場,共達17處,比例為30%,其中只有2處未推出與茶
文章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福建5个地区248户茶叶种植户参与产业链纵向整合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现有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即价格方面、扶持方面和信任方面。据此,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合理分配茶叶种植户和茶叶企业间的利益、加快茶业产业化进程以提升茶叶企业的带动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