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单核细胞CD83表达及其在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因此有理由推测DC在乙型病毒肝炎尤其是乙型重型肝炎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对此的研究不多.国内外研究表明外周血单核细胞是DC的前体细胞之一,当机体受到免疫原性物质刺激后,DC前体细胞将分化为成熟DC,发挥免疫启动作用.CD83是人成熟DC的特征性表面标志,在单核细胞被诱生为成熟DC的过程中,细胞表达CD83逐渐增加.因而推测外周血单核细胞群中CD83+细胞的变化与慢性乙型病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病有关.流式细胞仪具有敏感、直观和快速的优势,能反映外周血中细胞数量的微小变化.本研究拟运用流式细胞仪研究不同临床类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CD83的变化情况,阐述DC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1988年12月巴西的Raia开展了世界首例儿童活体肝移植(livingdonorlivertransplantation,LDLT),1997年Lo首次报告了1组成人间用右半肝进行的活体肝移植(Adult-to-adultlivingdonorlivertransplantation,A-ALDLT).近年,采用右半肝进行A-ALDLT已被广泛接受.我院2001年7月施行首例儿童LDLT,200
深部真菌感染大多发生在免疫缺陷或罹患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外科危重病患者毫不例外地成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外科已是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最高的科室.文献报道,深部真菌感染预后严重,但越早抗真菌治疗,其治愈率越高.反之,病死率和致残率将显著增加.为减少严重影响预后的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据上述事实,有关早期治疗的策略应运而生.本文结合文献试对外科危重病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策略作粗略探讨。
传统外科,经过19世纪的奠基,20世纪的辉煌,21世纪的何去何从?21世纪应是一个变幻中的世纪.外科或多或少地是时代的产物,但外科实践又促进时代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的后期,迎来了两个与外科相关的科学.自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发现,立即在90年代掀起一个外科领域中的分子生物学的浪潮,因为毫无例外地外科医生都要与癌打交道,外科医生是否需要去"克隆"便成了世纪性议题.另外,在70年代后半期,与
外科手术作为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至少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手术方式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治疗的目标始终针对着提高手术的治疗率,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能使更多的病人手术后活得更长久,达到长期生存.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并未取得理应达到的结果,长期来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徘徊在50﹪左右,近年来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开始取得较为明显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新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这些新理念是促
乙型肝炎特别是慢性乙肝在治疗上比较困难,有很多办法但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乙肝标志物阴转更不理想.本文对应用乙肝特异转移因子治疗乙肝进行了研究,并与干扰素治疗做了对比分析.
感染是肝衰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最常见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本文对肝衰竭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抗生素短程疗法进行了研究.
丙肝宁冲剂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其疗效满意,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在抗病毒及抗肝损伤过程中是否有免疫调节作用,本文对丙肝宁冲剂治疗丙肝前后IL-2和sIL-2R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
为了解长春市5年来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乙型肝炎感染情况和规律,以便采取措施,搞好预防乙肝工作,本文对1997-2001年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预防性检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本文以病理诊断为依,对2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病理分度与临床分度的一致性,试图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判断转归的预见性和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自1998年美国学者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戊型肝炎的基因克隆以来,我国新疆地区等地陆续报道了戊肝流行.本文就以一例急性散发性戊肝从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型、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