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及演变规律的初步调查研究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全国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ing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温肾消喘膏方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吸入表面激素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予温肾消喘膏方治疗,疗程60天,观察治疗后、半年后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7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半年后哮喘控制测试(ACT)积分均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
目的:研究穴位埋线联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观察组在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的基础上加穴位埋线,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肺功能测定,检测外周血T胞亚群、血清细胞因子IL-4和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CT评分及肺功能均明显提高(均P<0.05),而观
γδT细胞是呼吸道黏膜免疫系统(RMIS)的关键免疫效应细胞,在免疫防御及免疫调节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γδT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COPD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目的:回顾性分析支气管哮喘临床病例,以探究新疆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方法:在医院HIS系统病案管理模块中的“综合查询”栏目,以“出院诊断”为“哮喘或支气管哮喘”,“入院时间”为2011年1月1日零时至2012年12月31日24时为检索条件进行查询,共检索出735例符合条件的住院患者,其中重复住院47例,故予以剔除。将68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住院号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选定前305例进行分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过敏反应炎症性疾病。文章阐述了其中医病名以及病因病机,从证型分布、中医内治、中医外治、内外合治等几方面介绍了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证治疗理论。近年来,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治疗等方面研究报道较多,以临床性研究为主,说明了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病因病机方面,很多大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大都离不开本虚标实,“风”、“痰”、“瘀”邪致
目的:通过对豚鼠整体行为表现、病理组织切片的观察,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IL-4、IL-8、IL-13)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在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寒喘舒和安喘舒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模型豚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8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应用卵清白蛋白雾化吸入法建立稳定的豚鼠过敏性支气管
目的:观察射麻止喘方对轻、中度哮喘患者慢性持续期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80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中药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射麻止喘方.疗程14天.主要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和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中药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值(FEVl)和第1秒用力
目的:探讨麻芍平喘喷雾剂对支气管哮喘大鼠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4-6周龄、体重160-180g雄性SD大鼠(120只)分为八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哮喘模型组(Model)、麻芍平喘喷雾剂高剂量组(MPH)、麻芍平喘喷雾剂中剂量组(MPM)、麻芍平喘喷雾剂低剂量组(MPL)、麻芍平喘灌胃高剂量组(MGH)、麻芍平喘灌胃中剂量组(MGM)、麻芍平
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隐匿型哮喘,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余师杨道文教授在临证治疗此病时,除疏风宣肺、缓解痉挛、利咽止咳外,亦常审机论治,应用疏肝降胃之法,每获良效。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气道高反应特征可由肝气犯肺,阳气被遏,郁热不能外达致肺失宣肃所致,故治疗思路上应注重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杨师在临证中,审机论治,辨为肝胃疲热,痰浊中阻,治以疏肝清热
感染后咳嗽的高发病率及低治愈率是呼吸科医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积极寻找治疗感染后咳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已经刻不容缓.文以《内经》"聚于胃,关于肺"为理论基础,探讨肺胃同治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明确肺胃相关理论对指导感染后咳嗽治疗的指导意义,挖掘经方在治疗临床棘手疾病方面的潜能,扩大中医药尤其是经方在治疗PIC方面作用,加快中医药在西医新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