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人面部表情识别的特点

来源 :安徽省心理学会,湖北省心理学会,河南省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0702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考察聋哑人在四种基本情绪和不同面部线索下面部表情识别的特点,选取聋哑人与正常人被试各30名,让其在观看在三种面部线索下的四种基本情绪图片,完成面部表情识别实验测试。结果表明:(1)聋哑人完整面部线索识别开心、悲伤、愤怒与害怕四种表情的正确率显著优于在单独眼睛线索以及单独嘴巴线索下的表情识别的正确率,而在单独眼睛线索与单独嘴巴线索下情绪识别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2)聋哑人在完整面孔线索下面部表情识别正确率显著优于正常人,而在单独眼睛线索和单独嘴巴线索下,聋哑人与正常人在面部表情识别上的正确率无显著差异。(3)聋哑人时害怕这一基本情绪的识别正确率优于正常人对这一情绪的识别正确率,而在开心、愤怒和悲伤三种情绪的识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4)聋哑人在愤怒和害怕两种情绪下,更倾向于通过眼睛线索来进行识别面部表情。
其他文献
特定意义上的儒学乃是身处西方文明中切实可行的生活方式。表明在界定儒家和基督教文明异同上的复杂性,本文探讨的是一定社会机制条件下当权者的信用中真诚的作用问题。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接下来的两个部分将讨论社群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和谐模式,以及在这两种模式中领导者身上所能感受到的真诚的本质。
本文的重点不是集中在《世界人权宣言》的细节上,而是重新建构其中的基督教和儒学最适合的位置。探讨了基督教与儒学对《世界人权宣言》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自春秋以来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体系,其强调个体心性道德自觉和弘扬社会道义的精神仍然体现在当代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秉性之中,是"中国特色"的主要思想文化内涵。本文指出正像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信仰塑造了其社会价值取向一样,儒家传统的文化信仰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伦理。它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信仰和社会伦理的理论基础,中国人的宗教情怀与社会责任意识自然也以之为思想前提。儒家的
本文将探讨(1)夏、商、西周三个王朝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说明那时存在各种各样的与古代希伯来上帝观念、宗教行为类似的一神论上帝观以及宗教行为;(2)孔子整理了各种不同的上帝观念,他不是首创者或发明者,而是以一个转述者的身份。孔子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反映早期的三个王朝上帝观念的回顾;(3)古代中国一神论概念及其行为/礼仪与古代希伯来一基督教上帝信仰及相应的宗教行为/礼仪有重大相似之处,最后,古代中国与希伯来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是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但学界对引发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尚欠深入。在唯物史观视域下,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以多学科交叉为学理支撑,从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缩小贫富差距;强化教育公平,有序推进社会合理流动;培植社会中间阶层,扶助弱势边缘群体;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化等级观念,高扬锐意拼搏精神
本文分析了孔子的历史认同观念,指出孔子以三代之礼作为历史认同的主要对象,通过亲仁追孝、倡德务民等内、外两个向度上的认知与拓展,把西周以来逐渐形成的一些新的伦理观念贯注进了传统之礼,从而将礼中宗教、伦理、政治等几种因素进一步有机整合。孔子在认同礼之教化及其对现实重要性的同时,还提出“忠恕”、“和而不同”等思想,表明了一种具有认同意识的“天下”观念,此观念不仅强调以尊礼为内涵的世界秩序,而且体现了对西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为创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陈云、邓小平倡导的“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渐进试错原则,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通过建立“容错机制”将其法制化。容错性民主理论将“摸着石头过河”渐进试错和“容错机制”理论化,其核心是“通过选举委托试错权、保护政治精英的试错权和履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修正错误的义务”,与党派是否轮流执政无关,即一党领导、两党或多党竞争均可
编制创业团队情绪问卷,该问卷包括四个维度:认同感、成效感、愉快感和安全感,经检验,信效度理想;采用创业团队学习问卷、创业团队情绪问卷及创业绩效问卷,对来自125团队的505名创业团队成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创业团队学习的创新思考维度在创业团队情绪的认同感维度和创业绩效的生存绩效维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目的:了解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方法:根据自编问卷,调查362名高师生.结果:①高师生已经具备现代健康观念,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②大多数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标准仅有初步了解,其中约60%的高师生对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③高师生难以觉察别人或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近一半的高师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是完全健康的,约40%的高师生不认为或不清楚说谎、逃学、偷窃、恶作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