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宗教情怀与社会责任意识

来源 :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宁市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esh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思想是中国自春秋以来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体系,其强调个体心性道德自觉和弘扬社会道义的精神仍然体现在当代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秉性之中,是"中国特色"的主要思想文化内涵。本文指出正像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信仰塑造了其社会价值取向一样,儒家传统的文化信仰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伦理。它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信仰和社会伦理的理论基础,中国人的宗教情怀与社会责任意识自然也以之为思想前提。儒家的天命信仰在其主流的传统中一直蕴含着其强烈的“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意识。
其他文献
“二谛”是大乘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般若经》、《大般涅槃经》、《中论》及《瑜伽师地论》等经论都对二谛有所阐释。随着这些经典传入中国,中国僧人也对二谛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同学派、不同宗派的僧人对二谛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智顗的圆融三谛论和吉藏超越的二谛论。事实上,东亚佛教史上的二谛论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元晓“和诤”的二谛论。它是以佛意(或佛道)为最高指导原则,通过和会真谛三藏的
围绕西田哲学与“日本哲学”的问题,需要回归西田几多郎的哲学文本来展开批判性的解读。基于这一目的,本论一方面试图“拨乱反正”地就迄今为止的通说/通论提出潜在的质疑;一方面尝试就西田几多郎的“人生与论理”的复杂关系展开诠释,力图揭示出西田哲学乃至当下的哲学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境”,并以西田几多郎的“论理”为“媒介”来探究重新建构“哲学”的可能性。
本文对儒学在古代日本的传播情况进行了整体回顾,将儒学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史分为初传期、拓展期与转型期三个历史时段,以儒学在古代日本的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的传播情况为主要考察对象,分析了中国儒学在日本最初的国家教育体系创立、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政治性、文化性、宗教性三个角度剖析中国儒学在古代日本传播的典型性特征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会议
本文通过对在济南发现的清代道光年间的左廷荣公汉文-阿拉伯文双面墓碑碑文的考证,研究了清末伊斯兰教苏菲修行者左公的苏菲行迹与其朝觐经历以及碑刻中体现出的伊斯兰教中国化因素等。认为该碑刻是一件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珍贵伊斯兰教文物。
文章以商羯罗《示教千则》为核心文本,关注“尔为彼”作为圣句在解脱论上的意义,首先全面梳理了《歌者奥义书》中关于“尔为彼”思想出处的九章内容。其次,通过明确“尔为彼”作为圣句,其语言具有指引修行解脱的正当性,并且,“尔为彼”作为圣句,在具体的教诲中因为主词和宾词分属经验和超验的领域,从而具有超出理性思辨的部分。即“尔为彼”作为精神哲学的范畴,可以通过知识的引导,在语言中讲清楚关于梵的正确的知识。也就
Ritual takes a prominent place in both Confucian and Christian traditions, whetherarising from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or religious motives;it forms a means whereby individuals identify themselves as
Civilization is like a bird that needs two wings to fly.One wing is that of science which uncovers knowledge of the physical world and leads to material progress.The other wing is that of religion whi
特定意义上的儒学乃是身处西方文明中切实可行的生活方式。表明在界定儒家和基督教文明异同上的复杂性,本文探讨的是一定社会机制条件下当权者的信用中真诚的作用问题。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接下来的两个部分将讨论社群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和谐模式,以及在这两种模式中领导者身上所能感受到的真诚的本质。
本文的重点不是集中在《世界人权宣言》的细节上,而是重新建构其中的基督教和儒学最适合的位置。探讨了基督教与儒学对《世界人权宣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