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沈阳市首场雷暴天气过程漏报原因分析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lc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沈阳基本观测站1951~2005年雷暴日数,,发现雷暴常出现在炎热的夏季或春夏、夏秋之交,雷暴初日平均出现日期为4月30日;沈阳雷暴分布规律为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2010年5月2日,沈阳南部出现了2010年首场雷暴,虽然此次雷暴没有给沈阳地区带来严重的雷电灾害,但由于没有准确地预报出雷雨天气,预报服务效果较差.分析漏报原因:(1)前期地面气温持续大幅度偏低,不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展;(2)解释分析数值预报产品能力有待提高;(3)T639模式在此次过程中预报结果优于日本数值预报,如果在预报中不过于依赖日本数值预报产品,服务效果可能会好些;(4)加强对中尺度分析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正式开展这项业务的时间是2010年6月1日,在此雷暴天气过程发生之后.用中尺度分析技术做雷暴潜势分析:(1)当沈阳站SI<3℃时,而且SI指数同前一日相比有由较大的正值逐渐减小的趋势,加之上游SI<0℃,天气层结正由稳定向不稳定过渡,表示可能出现雷雨天气;(2)显著湿区位于近地面层,近地层湿区有利于产生不稳定能量,湿舌边界是有利于对流发展的区域;(3)低层有较强的暖平流存在,低层增暖能够引起不稳定,雷暴发生区为垂直温度递减率中心区;(4)锋区陡峰,有利于大尺度强迫抬升;5)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6)雷暴落区出现在925~700hPa低空急流最大风速中心、低空急流与干线交叉、低层湿区与干线交汇处.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温数据集1961-2011年中国东北地区72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东北冬季气温序列经去除线性趋势处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去线性趋势后冬季风强度与冬季气温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69,较原始序列更为显著;两者变化的阶段性较为同步,冬季气温在2004年已转入低温阶段,这与冬季风同时转为偏强阶段关系密切;两者均存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气候系统模式CAS-ESM-C(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Earth System Model-Climate system component),选择Zhang-McFarlan方案(ZM)、修改后的Zhang-McFarlane方案(MZM)、以及Emanuel方案三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首先评估多种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整体气候背景模拟
本文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区域谱模式RSM(Regional Spectral Model)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夏季气候进行了为期20年(1984-2003)、水平分辨率为30km的模拟,并对模拟的温度和降水气候态、年际变率及极端事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RSM模拟所得夏季温度和降水的气候态空间分布、时间变率,以及数值大
本文利用具有较高精度的海底地形数据(ETOPO1)和海岸线数据(GSHHS)对WAVE WATCH Ⅲ所需的输入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得到了海底地形、干湿网格和横纵方向次网格障碍物数据.以QSCAT/NCEP混合风场驱动WW3,模拟了0601号台风"珍珠"期间的海浪场.分析了区域平均方法的优势及次网格障碍物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平均方法可以较好的反应水深变化趋势,降低了"混淆"发生的可能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仪、闪电定位仪和GPS地基水汽观测资料,对辽宁2013年"816"特大暴雨过程的对流天气条件、多尺度系统形变过程的强弱变化、传播机制以及"列车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大中尺度环境场为本次暴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背景条件,高空急流出口区辐散和中低层切变线为本次暴雨提供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两条水汽通道导致本次降雨过程中可降水最达到60mm,另外高的垂
利用地面观测数据,对2013年7月天气特征进行分析.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地面形势变化等入手,分析了本月天气形势与天气特征的关系,从天气动力学角度出发,总结了本月天气过程的天气动力学特点.
利用2012年8月2~3日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探讨2012年10号台风"达维"对日照"08.03"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台风暴雨是由"达维"气旋性涡旋自身动力上升造成的.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高能舌附近和台风移向的右前方;水汽通量中心区、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影响区、垂直速度强上升区对应强降水区;日照上空强烈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十分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灾情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对江西出现的致灾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致灾大风天气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与飑线回波带、弓状回波带和超级单体等雷达回波系统相伴随的雷雨大风天气,同时还伴随强雷电、强降水、冰雹和龙卷等灾害性天气;二是与冷锋雷暴回波带和冷空气大风相伴随的混合大风天气;三是由雷暴下沉气流触发、高空动能下传和气压梯度风等共同作用产生的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2.雷雨大风和混
利用NCEPFNL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中下旬江西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过程中的大气环流形势以及温度场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乌拉尔阻塞高压的稳定维持、冷空气频繁、暖湿气流强盛以及大气中存在明显逆温层等因素为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创造了良好的温度湿度等层结条件.
2009年丹东汛期天气气候极其异常,7月27日至8月17日期间全市发生了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不仅没有气象意义上的主汛期,而且发生了持续时间居历史第三位的伏旱天气.本文应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提供的相关气候资料、丹东地区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资料等阐述了此次伏旱天气事实,探讨这次事件的成因机理,重点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极涡、台风等影响系统的异常活动以及西风带中高纬度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