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陵堰考

来源 :2017年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we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经注》卷14载有西晋元康五年(295)所立刘靖碑,记述了戾陵堰的三次修建和改造工程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一次修建在曹魏嘉平二年,镇北将军刘靖“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等,其《遏表》详述“戾陵遏”工程的具体做法,这里提到了“主遏”“水遏”“北岸”“水门”“长岸”“石渠”等设施,形成了以戾陵堰为中心枢纽的新水系,包括水源、分水河、引水渠、泄洪道、减水河等功能性水道和分支,设计巧妙,结构严密。
其他文献
圆明园旧藏的历代名人书画,是所有圆明园藏品中最珍贵的一类文物,是真正具有研究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发掘圆明园珍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如果想要对流失于海外的书画进行追讨,势必要掌握合理的方法,深入地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掌握准确的文物信息与数据。对圆明园旧藏书画的考略,仅仅是找回文物的第一步。
圆明园含经堂遗址出土一件铜制佛像(编号为H-T0918:1),发掘报告将这一器物归类为"无量寿佛".含经堂遗址出土"铜佛像"仅此一件,该铜佛像出土于"神心妙达"戏楼东宫墙外垫土中,其造型为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着天冠,梳高髻,颈戴项圈,袒胸,身披璎珞.右手捧宝瓶,左手作禅定印.在莲花座底缘中间,有细线阴刻楷书"地天母"三字.器型完整,通高15.4厘米,底座宽12.5厘米,厚9厘米.圆明园含经堂遗址出
作者目睹了圆明园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参与了一些具体工作,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回顾”,当然是指自身所经历、所见证的,这里所说的“观察”,则不单单是对圆明园遗址公园或圆明园管理处工作情况的观察,而是着眼于整个圆明园事业,立足于十年来各级领导、管理机构、专家学者、行业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事业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主要成果及经验教训,观察的对象既是有形、具象的圆明园,同时
谐趣园、霁清轩两座园子自乾隆朝始建,几经修缮、增改,至今已与原初之貌有一定差别,并且由于历代修改情况记录不全,不甚清晰,因而有必要对其建筑及所见景观按时间进行梳理。同时,结合两座园子的现状,就所见之景进行古今对比,以探析景观的变化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进而以此为保护利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遗产提供一些借鉴性思路。
新中式景观设计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自然离不开古典造园的特点框景、障景、抑景、对景、借景、漏景、夹景、添景等经典手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现代简约的元素或者结合不同的风格进行设计。除此之外,结合现代的景观元素,共同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现代景观与古典的结合不单单拘泥于造园手法的运用,还有在色彩的运用上。中式景观设计主要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几种色彩,即所谓的“
作为文物古迹,颐和园具有明晰的权责归属,在战后的接收中,颐和园并不算做敌伪产业,国民党当局对颐和园的接收工作进行得比较平和,没有出现像其他有明显经济利益的单位接收时的混乱与争抢,没有陷入“劫收”闹剧。这有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接下来短暂和平时期的经营开展。新的事务所组织规程较抗战前并没有做出重大修改,这样的组织规程是抗战前近十年时间,北平特别市政府管理颐和园事务所经营摸索的结果。
香山,是被称为"太行八陉""神京右臂"的西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因山顶乳峰石翻云吐雾如香烟缭绕,故而得名.唐代即有寺庙建于山上.自辽代在北京设置辽南京以来,北京从北中国的首都逐渐转变为整个中国的首都,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京城达官显贵者又多信宠佛道,常以捐资建寺为善事;香山地区既有佛教传统,又囚地近京城,当日可往,因此成为佛教云集所在.康熙皇帝时即在此修建香山行宫,乾隆皇帝继位后,"即旧行宫之基",并"就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三山五园与皇家园林等量齐观。事实上,三山五园除了皇家园林外,还蕴含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香山名人墓群作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许多名人墓状态令人担忧,环境混乱,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与尊重。近年来,随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综合提升的不断深人,各方面条件日益成熟。应抓住时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北京文化中心这一定位,将香山名
徐文重正是朝鲜国内务实知识分子和官员的代表,这从其《燕行日录》中记载的内容和文字风格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而作为二山五园皇家园林中先驱的畅春园,之所以首次出现在徐文重的笔下,也是有其客观原因和中朝关系大环境的影响的。从此,包括畅春园、圆明园在内的三山五园持续出现在朝鲜燕行使臣的记录中,或是负面,或是正面,都折射出不同使臣对清朝和中国文化的态度。
以清朝皇家园林为对象的考古发掘,不仅是北京地区考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益成为园林遗址保护和规划、研究和复原、景观展示和利用的重要方式与支撑。其中,对三山五园的考古,在北京地区整个清朝皇家园林的考古中收获最多、成果最大。不过,回顾以往皇家园林的考古发掘,多是点滴的、短暂的被动性发掘,少有整体的、长远的主动性目标。这种状况,既不利于考古工作的深人开展,也不利于相关学科的广泛参与以及多学科的交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