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山西大暴雨过程云图及环境场的特征分析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jcrazytb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卫星资料、自动站资料、L波段探空秒数据以及常规探测资料,对2011年7月2~3日发生在山西中南部的大暴雨过程的云图及环境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1)此次过程发生在500hPa两槽一脊、副高稳定,200hPa反气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高能高湿、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较强的上升运动是云团初生的基本环境场特征,但其动热力结构和强度的差异以及中尺度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云团后期的发展;4个区域的大暴雨是由不同性质的云团造成的,其降水性质和特征差异明显.(2)L波段探空秒数据分析显示,云系分层现象消失,云顶高度降低,湿层厚度加大,凝结高度降低,0℃层降低,逆温层消失,均有可能是MCC形成的先兆信息.(3)物理量诊断揭示,低空急流变窄、急流分支消失,同时高空西北风急流减弱、低层偏北风加强,干冷空气下传;大气不稳定度增大;地面锋面南侧暖区里,水汽的突然增大和气压的持续增强,均有可能是MCC发展的重要信号.(4)低层比湿和南北风分量诊断显示,MCC是在湿度锋的强迫抬升下,由于干冷空气的侵入而在湿中心附近生成的对流云团发展加强而成的.
其他文献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以及WRF模式,对发生在2009年11月9日-12日山西境内的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对暴雪影响.结果表明:这次区域性暴雪过程发生在高空中高纬度环流平直的环流背景下,中低空三支急流强盛且风向随高度顺转,冷空气与暖湿水汽交汇于山西东部地区,是一次典型的地面回流降雪过程;选取合理的物理参数化方案对降水预报有重要作用,模式的积云参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及其产品从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以及雷达特征等方面对2015年5月6日山西省南部冰雹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是发生在蒙古纬向型冷涡的环流背景下,是低层中尺度切变辐合线、上干下湿的环境条件、一定的不稳定能量和合适的特征层高度相互配合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此次冰雹过程中最强反射率因子均在5060dbz,所在高度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6月4-5日大同市雷雨、冰雹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短波槽东移,不断携带冷空气南下,触发了低层系统的发展,500hPa前倾槽、中低层切变线、地面低压倒槽的相互配合,为这次连续性降雹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0-6km的垂直风切变、低层暖湿平流、高层弱冷平流、适宜的0℃、-20℃的高度和二者之间的厚度为多站降雹或一站多次降雹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境.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红外辐射亮温、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3年7月17~18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一次暖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0hPa短波槽、700hPa暖式切变线是暴雨发生的α中尺度触发系统,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辐合线是暴雨发生的β中尺度触发系统.山西中南部共有9个对流云团活动.在700hPa暖式切变线南部,中尺度云团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辐合
该文从冰雹散射特征出发,分析冰雹旁瓣回波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成机制,讨论影响旁瓣散射观测的主要因素;利用大同CINRAD/CB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5日发生在大同地区的大冰雹过程的旁瓣回波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旁瓣回波在业务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产生旁瓣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区强度阈值为60dBz,旁瓣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值小于25dBz,体积比回波核大,旁瓣回波以"拖影"的
应用山西实况降水资料,常规探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等,对山西省2012年7月下旬接连两次区域暴雨天气的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两次暴雨过程虽然环流背景不同,但低空都伴有低涡切变,850hPa低涡切变的位置不同,暴雨落区不同;强降水发生前或发生时都伴有强的上升气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2)7月21日暴雨的水汽来源于从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