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MCW体制3D激光成像雷达技术的分析与研究

来源 :二〇〇八年激光探测、制导与对抗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9714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激光成像雷达能同时探测目标灰度特性和目标几何特性。可得到雷达视场的空间三维图像,有利于提高目标辨识率。在介绍和比较几种3D激光成像雷达实现方案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基于FMCW(调频连续波)体制的3D激光成像雷达。该体制成像雷达是将激光敲术与现代调频雷达信号处理相结合,利用焦平面阵列探测器通过测量回波与本振信号之间的频差检测目标距离信号,最终得到三维图像。先阐述了FMCW测距原理,然后论述了该体制成像雷达体系结构,重点介绍了雷达信号处理机部分,包括信号采集、乒乓存储、基于FPGA的专用FFT处理以及控制和通信等。最后对该体制雷达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提出一种基于散乱空间数据点重建光顺自由曲面的新方法。首先,将空间散乱数据点划分为三角形网格,在每个给定数据点处构造C1连续的分片二次多项式曲面片。针对各项点的邻接点情况不同进行分类,利用弯折能量和拉伸能量分别建立目标函数,极小化目标函数确定插值曲面的未知量,在保持原有的形状特征的同时构造光顺的分片插值曲面。最后用实例说明新方法的有效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形折叠的网格简化的新方法,新方法以三角形折叠后产生的平方体积误差和三角形的几何形状控制因子作为折叠误差。用基于平方体积误差的折叠误差代替以点到平面距离的误差衡量标准,得到了与QEM类似的误差表示方法。首先折叠对于网格模型平方体积变化影响小且形状狭长的三角形。新项点的位置分为内部三角形和边界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计算,保持了网格边界的特征。最后采用实例说明新方法的有效性。
给定四个数据点,中间两点的参数分别取为0和1,然后对这四个点构造三次参数曲线,对于构造的曲线,用曲线的能量建立目标函数,未知的两个参数作为目标函数的极小值点,求解能量的极小值点,从而得到两未知参数的值,最终得到能量最小的三次参数曲线。
介绍了一种绘制Bezier曲线的优化方法,实现动态的绘制任意阶Bezier曲线,并且可以通过移动控制点来调整曲线形状,曲线形状变化过程动态、实时显示。在绘制高阶曲线和曲线拟合时有一定的用途。通过VC++6.0编程实现。
建立了斜程传输中继镜系统模型,由地基系统、中继镜平台以及必要的地面和通信链路等组成,光源为λ=1.064μm、100kW功率的理想固体激光,中继镜平台位于光源斜上方45°距离14.14km处,发射、接收、二次发射望远镜均为外径0.5 m、内径0.1m。分析了模型参数条件下中继镜系统上行光束最优传输方式;在某地实测大气条件下利用激光大气传输“4-D”程序及相关程序模块分别计算了中继镜系统和地基激光直
在激光测距中,测程和测量精度一直以来都是一对矛盾体。在保证测程的同时,提高测量精度是本次设计的关键所在。相位式激光测距的传统思想是将高频信号进行混频之后利用FFT算法得到相位,但是信号经混频后会带来幅度的衰减和相位的偏移,基于这个缺点出现了新的思路,利用欠采样技术与同步检测原理改进测相方法,降低数据处理的复杂度,提高相位检测的精度。将传统方法与新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用MATLAB仿真。当有白噪声和其
以Bly Cell型薄膜红外动态景象产生器转换薄膜为研究对象,根据转换薄膜的工作原理,建立了转换薄膜的动态温度分布模型,计算了薄膜在环形脉冲源的作用下的不同时刻温度场及其温度变化特性,分析了转换薄膜的动态特性和空间特性,对薄膜红外图像转换器的研究与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针对偏振编码激光驾柬制导对编码器的要求,基于铌酸锂晶体的电光效应,设计了适用的编码器。编码器采用铌酸锂双晶体块空气层耦合,可以把线偏振光转换成与空间位置对应的多偏振态输出。对编码器设计中能量透过率,空气层厚度,调制电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铌酸锂双晶体耦合偏振编码器,其长高比应大于2.7。实验结果表明,编码器可以实现空间偏振编码。
发射功率是激光雷达方案设计中需要预先确定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分析激光传输时能量转换过程,建立了FM/cw激光雷达方程;从系统的探测概率、虚警概率和系统信噪比的关系确定了发射功率的表达式;通过仿真得到了在满足系统器件参数和应用背景下所需的发射功率,并分析了混频效率和调制深度对发射功率的影响。
合成孔径成像激光雷达是一种新的主动式有源的成像系统,其突出优势就是可以获得比合成孔径雷达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接近光学图片的效果。概述了理想情况下旋转目标成像的基本原理。然后,针对实验不能实现理想转台,会出现平动的影响,简述了平动补偿的方法:包络对齐和初相校正。给出实验系统框图、工作模式、实验参数设计和系统最终成像效果图,对比了包络对齐和初相校正的结果,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平动补偿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