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形成机理的研究——纤维色素的遗传基础、形成及湿处理色素变化规律

来源 :中国棉花学会2002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天然彩色棉遗传基础的研究表明,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受遗传基因控制,天然棕色棉纤维性状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天然绿色棉纤维性状表现为由一对不完全显性主基因控制.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的形成和积累与色素合成酶基因在纤维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有关,在纤维初生壁伸长期时,天然彩色棉的纤维色素与白棉花一样均为纯白色,当进入纤维的细胞壁加厚期时,逐渐显现出很淡的色素,直到纤维充分成熟(即吐絮)时颜色才达到最深程度.天然彩色棉湿处理后色素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天然棕色棉的色调沿蒙塞尔色相环逆时针变化,天然绿色棉的色调沿蒙塞尔色相环顺时针变化,温处理后的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有变深变艳的趋势,表明天然彩色棉的色彩由多色素控制的.
其他文献
为提高针叶树苗木质量,促进针叶树生长,对光肥在针叶树种育苗中的应用进行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光肥对不同针叶树种苗木苗高、地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种子的萌发亦有一定的影响.光肥适用范围广,应用方法简单,成本低,在针叶树种育苗中可推广应用.
本文对现存野生福建含笑进行人工造林驯化试验,采用纯林与混交林试验,经过7年的造林驯化,对不同造林模式进行生物量和生产力、林地培肥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比较分析,结果认为福建含笑和杉木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102.58t/hm)和生产力,而且土壤培肥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均最好.
通过对不同年龄的白皮松针叶的光合特性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树冠方位对针叶的净光合速率影响明显.东部针叶8时pn达到峰值后呈非线性下降,南部和西部针叶Pn峰值在8时出现,11时降至谷值,14时以后又缓慢上升,北部针叶Pn14时出现峰值,17时出现谷值.表明针叶的光合特性不因短时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树冠各方位针叶的光合特性明显不同.8时南向叶Pn最高,北向最低,11时各方位
在北京市西山地区利用41年生人工侧柏林,以结实量和景观形态为综合指标选择了优良林分,并经过两次疏伐后营建了母树林.疏伐后,林内生态条件明显变化,林木发枝量、生长量和结实量明显增加,种子品质提高,病虫为害减轻.对于结实量的大小年现象,尚需探索克服与消除的措施.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水、旱、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多,大规模营造农田防护林对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农业发展作用极大.该地区经过多年时间,总结出"窄林带小网格"型农防护林营造模式.他们结合农田路、渠、坡、埂因地制宜栽植林网树,川水地、山旱地、坡耕地、水平梯田等不同类型地采取不同的营造方式,占地少,胁地少,效益高.本文调查总结了不同地类采取的不同造林类型,研究探讨了主要技术措施,并进行了林
在北京市顺义县潮白河沿河沙地进行了沙兰杨、意大利214杨、群众杨和加杨等4种杨树的造林对比试验.历经2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树种间的生长表现有明显差异,沙兰杨和意大利214杨的平均高为24.1~25.4m,平均胸径32.5~33.2cm;林分蓄积量243.35~254.36m,比群众杨和加杨约大2倍.试验内容还包括土壤水分动态、土壤有机质和元素含量、林木各组分的元素含量、物候观测和病虫害发生等项目.
在实验室和田间条件下在林分、林木个体和器官3个层次上,对毛白杨节水灌溉栽培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对8年试验资料的分析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提出了杨树速生丰产林节水灌溉栽培的理论与技术途径;筛选出了沙质地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发现了毛白杨灌溉的后期增产效应以及适度灌溉的高效性;较系统地研究了毛白杨的水分特性,提出了灌溉促进毛白杨生长过程的模式;提出了适于毛白杨节水灌溉的土壤水分阈值为田间持
研究了华北落叶松平茬育苗和硬枝扦插育苗新技术.华北落叶松平茬育苗技术所产苗木质量明显优于对照,造林初期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高于对照13.6%和14.7%,树高、基径和新梢生长量均高于对照;此外,平茬育苗为嫩枝扦插提供了大量插穗,使良种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在华北落叶松嫩枝扦插成功的基础上,对嫩枝扦插中的年龄效应和硬枝扦插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完善了华北落叶松扦插育苗技术,实现了一年两次扦插育苗,华北落
正确认识和调控树种间相互关系是成功营造混交林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近年的研究成果,对人工混交林树种间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再认识.混交林树种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方式,本文主要揭示了在混交林树种间发挥重要作用的生理生态关系和生物化学关系的作用机制.同时指出混交林树种间多种作用方式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种类型的混交林中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最主要的作用方式在起作用,但也离不开其它次要作用方式的影响,混交林最终
以自育的抗病核不育洞A型两用系统A2(含ms不育基因)为母本,引进抗虫品系,通过杂交转育,结合病圃、网室和大田的选择,获得具有抗病、抗虫及综合性状优良的洞A型抗虫不育系抗A3.新的核不育两用系具有高抗虫性、抗病性、丰产、优质等多种优良性状,可大幅度提高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加速抗虫杂交种的推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