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中学与普通小学教师公民意识现状的比较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mc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公民意识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教师作为一名公民所具有的公民意识,但是目前教育界对教师公民意识的研究甚少,特别是对普通中学与普通小学教师公民意识的比较研究不够.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广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从横向角度来说,普通中学教师在公民身份认同、公民权利意识、社会公德方面的意识水平比普通小学教师略高,在公民国家意识、公民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方面比普通小学教师略差;从纵向角度来说,普通中、小学教师在社会公德方面的意识最强,公民国家意识次之,公民身份认同方面的意识最弱.笔者根据研究结果对普通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教师公民意识水平的建议.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要达成或实现其预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不仅需要具有高瞻远瞩的全球视野,而且还要有体现本国本土特色的本土化行动.课程改革的全球视野可以有效驱使有效性改革经验的共享、激发时代性课程理念的创生、促进全球性问题意识的觉醒、加快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的本土行动意味着需要开放性定位"本土化行动"、自主性选择全球性资源、本土化改造"新课改"理念、创造性开拓本土化路径.
就教学设计与教学论的关系而言,二者既不是低层次的重复,也不可能完全相互独立,更不可能一方完全被另一方所包含.一方面,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对教育领域内的问题进行研究,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中联系密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论的指导,教学论也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公平原则是现代公民价值的核心构成.然而,对于中国学校德育活动而言,公平原则不仅意味着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更新,同时也突出了道德思维提升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平原则的内涵,进而结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阐释公平原则在课堂教学说理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就道德教育方法和教师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分析《教育哲学杂志》、《哲学与教育研究》、《教育哲学与理论》和《教育理论》这四份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较有代表性的英文期刊发现,十年来西方教育哲学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研究关键词、重要思想家、主要流派、基本领域和作者分布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并产生了一系列新颖的教育哲学观点。把握这些特点和观点,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
民国初期,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教育民主思想作为救亡工具被引进中国.中国教育界不少人士开始关注公民教育和民主教育实施.实用主义哲学和民主思想的传人为公民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思想载体.该时期公民教育大致上是一种"伦理—政治"过程.
公民教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公民教育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现代的西方公民教育强调培养积极参与的、有影响力的公民;而在我国由于有着很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基本谈不上有正规的公民教育,主要是培养"顺民"的教育.强调道德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记忆民族兴亡的重要,很少谈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问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相契合过程中,公民教育成为理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全面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对于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凡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在公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公民教育的实效性不高也是事实.本文着重从对公民教育的认识、公民教育的内容、公民教育的方法以及公对公民教育的研究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粗浅意见,力图对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识教育思想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源头上分析,通识教育思想应该定位于使人通过广博知识的学习,获得精神的整全发展,它是对人本身以及人与外界合理关系的教育.通识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教育的应试化取向和功利化取向,它们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心智发展,并可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带来不利.所以,当前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应突出公民教育的制高点,着重从涵养人的德性、激发人的好奇心和培养人的责任感三个方面入手.
本文解析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分析了传统德育的社会背景。本文介绍应构建整体性的教育理念,重视公民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的重要作用,营造和谐、持续、共生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是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基础阶段,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学会做人、做事和交往,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推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寓"尊重"内涵渗透于公德细则行为之中,通过序列班会、特色课程、社团活动、激励性评价等多种途径,营造"尊重"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让公德行为细则渐渐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濡染其德性,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