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分解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长江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l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合意产出与非合意产出的DEA-Malmquist 模型,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对2001-2012 年期间中国及其31 个省(市、区)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率(TFP)进行了测度并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TFP 变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01 年以来我国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经历了略显偏慢的生产率增长,年均增长1.61%;TFP 累计指数则经历了一个“平稳-上升”的循环变化轨迹;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在促进TFP 提升方面发挥作用更为明显.(2)北京TFP 指数均值最高为1.1241,海南最低仅为0.9257;从区域分布来看,TFP 均值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而较低的省份则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3)现阶段忽视碳排放因素会高估我国农业TFP 增长;其中上海等6 地农业生产相对低碳环保,北京等9 地农业生产相对高碳,余下16 地区TFP 增长不受碳排放因素制约.(4)基础教育水平与技术效率、农业公共投资与前沿技术进步均呈现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率、前沿技术进步均呈负相关;自然灾害与农业生产率、技术效率和前沿技术进步均呈负相关.
其他文献
本文以运城市的实践探索为例,对中国传统农业大市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进行研究,分析运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在当前的区域经济格局下,走出一条“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城乡生态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路径,实现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
本文首先从紧凑城市理论出发,在理论上阐述了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集聚经济以及拥挤效应的概念,实证考察了密度效应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发现人口、经济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正N型的走势,实证支持了集聚经济以及拥挤效应的存在。同时这种实证结果对于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以及碳排放总量均是显著成立的。接着本文考察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集聚经
为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成都市创新性的提出了以村民议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新制度体系,为解决传统治理结构导致的村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需矛盾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基于对村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地村民对村民议事会制度的总体评价,以及村民自身特性对其评价新制度带来的影响。结论表明:超过3/4 的村民知晓村民议事会制度,且对村民议事会的实施效果较为满意;村民文化水平和政治关注度对村民是否知晓村民议事会制度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我国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结合部,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 、盘锦、葫芦岛6 个沿海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其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是东北地区开发开放条件最好的区域.2009 年9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为这片土地赋予了打造成中国沿海地区新经济增长极的全新战略定位.5 年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自身发展非常迅速,地区GDP 平均年增长率接近1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而产业空间格局的重置过程中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利用2003-2008 年工业企业普查数据,以两位数及其所属三位数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当年新成立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Tobit 模型和Heckman 两阶段模型,探讨污染密集型产业地理分布的特征。本文发现,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正在进行着空间结构调
研究在测算我国31 个省(市、区)2001~2012 年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Moran 指数,分析了省域间农业碳排放的集聚特征、变化趋势及差异性.研究发现:①中国农业碳排放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特征.考察期内,31 个地区的碳排放量有增有减,按照其变化特征可划分为“持续上升型”、“波动上升型”、“持续下降型”和“波动下降型”4 类地区;相比较而言,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排放量较大,西
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中国城市体系结构及演化实证研究成为区域经济学领域研究热点,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官方城市人口统计数据对中国及中国各区域城市规模-位序特征进行估计,这方面研究存在两大重要缺陷:(1)无法有效进行城市界定;(2)各城市人口统计数据可靠性存疑;为弥补这2点重要缺陷,本文采用1992-2009年DMSP/OLS灯光数据并引入考虑空间依赖性的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及若干城市群区域城市体系演
理论研究发现收入分配是消费内需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调节因素,而在中国不断扩大的消费内需能否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将收入分配因素引入内需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研究框架后,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内需升级对产业结构转型是有条件的,这主要取决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进一步通过分析消费内需升级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发现,当前我国消费内需升级主要影响于产业
本文以青岛市和武汉市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定量研究不同城市的优势产业和不同产业结构下城市的发展,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两市的城市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青岛市区位商数值高于武汉市,说明青岛市城市发展相对武汉市有竞争优势,同时两市相对全国平均水平均有优势;细分行业来看,青岛市与武汉市在不同行业各有优劣。为了促进两市城市发展能够持续快速健康的进行,应该在维护现有优势行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劣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提出和“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成功申遗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丝绸之路沿线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在现实中,“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其中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表现的尤为突出。梳理过往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今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