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貂肠道疾病造成水貂生产性能指标较低,死亡率相对较高,皮张质量普遍偏低,毛绒品质差,是当今水貂养殖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肠道正常菌群平衡是微生态学理论的基础条件,一旦正常菌群数量平衡遭到破坏,水貂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外观看毛皮质量会严重下降,出现被毛凌乱、甚至掉毛的现象[1]。使用益生菌的目的就是补充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从而使被破坏的菌群数量恢复平衡,使体内益生菌数量占据主导地位,减少有害菌的定植[1-2]。针对水貂养殖上的生产现状和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水貂产皮饲养时间长,使相关研究进展缓慢的特点,需要研制出水貂专用的微生态制剂,从而改善水貂的免疫力,提高繁殖性能、优化水貂生产性能,最大程度地给养殖业带来水貂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选择四株水貂源性益生菌(Lb1、Lp2、Pp3、Ef4)对一株耐药性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5)体内体外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本试验的益生菌菌株,均由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细菌检测室于2011年至2013年保存。选择了其中四种共32株疑似益生菌,通过菌株3代活化,将菌株中已失去活性的剔除;镜检后将菌株不纯的纯化后,上机最终鉴定。选择了其中四种共32株疑似益生菌,将四株益生菌进行MRS固体培养基划线分离培养纯化,经过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结果表明:Lb1为短乳杆菌、Lp2为植物乳杆菌、Pp3为戊糖片球菌、Ef4为屎肠球菌。用电子比浊仪测量60小时内四种益生菌的麦氏浊度,测得菌株Lb1在6 h开始进入对数期,约在16 h进入稳定期;菌株Lp2在12 h开始进入对数期,约在18 h进入稳定期;菌株Pp3在12 h开始进入对数期,约在26 h进入稳定期;菌株Ef4在10h开始进入对数期,约在16h进入稳定期。四株益生菌麦氏浊度结果对比可以表明:不同益生菌进入稳定期的时间不相同,并且繁殖速度也有明显差异,其中菌株Lp2的生长繁殖数量最高,即在稳定期约有8.4×109CF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