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与核心价值的现代重构--新中国60年与中华未来新路向

来源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o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近代民族认同危机与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探讨了当下重建民族认同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困难与僵局,以及重建60年与三千年文明的联系。
其他文献
中国在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侧重于技术水平提升。本文是从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对中国技术冲击的就业效应传导机制加以讨论。基于中国宏观季度数据,在SVAR模型中施加经济意义上合理的识别假设,实证分析劳动就业和生产率水平对技术和非技术冲击的脉冲反应,得出一些经验特征:劳动就业对技术冲击表现为持续的短期负效应,而对非技术冲击的表现为持续的短期正效应;生产力水平对技术冲击表现为持久
对城市休闲功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对城市休闲娱乐区的布局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从娱乐区结构优化、城市现代化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阐述了上海城市休闲功能建设措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主要涉及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民代表大会自身的组织结构问题,即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及工作机制才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以人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履行职责;二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功能问题,即什么样的立法体制及法律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关系问题,即如何按照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的性质和监督有效、行政高效、司法公正的要求完善和创新它与“一府两院
协商不仅有助于政权的生存,而且也能提高民主的质量。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协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生长点,可以说,它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国家的协商能力的规范性界定出发,探讨了国家协商能力发展路径,并在民主已成为当今时代一种普遍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协商能力的构建进行了结构性安排与价值性研究。
广义社会福利等同于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狭义的社会福利指为特殊人群提供的特殊福利。在中国,作为社会保障主体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主要由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而狭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继续由民政承担。从制度演变看,中国经历了从完全非缴费型的福利制度,演变为企业和个人筹资为主的社会保险制度加上民政的非缴费型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可能进一步演化为强调政府财政投入、增加福利成分的福利和保障制度模式。
在新中国土改运动中,阶级划分赋予乡村社会成员不同的身份,其中地主和农民作为农村中的两大利益群体,他们与领导土改的政府形成了三方博弈的格局。这三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政府发动农民斗争地主,地主力图抗拒,农民则左右逢源。对地主的斗争强化了国家—农民的有机联系,但土改中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动,仍受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深刻影响。
本文通过建立残疾人社会福利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年到2007年间残疾人社会福利数据和各地区人均GDP等宏观经济指标,来评估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绩效并进行经济适应性比较。结果表明:各地区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和经济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并不完全一致,具有较大的区别。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还必须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民间手工技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有它的历史价值,然而目前它的发展却面临着危机,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它将会渐渐地消失。如何促使民间手工技艺的持续发展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以福建永春县龙水村的漆篮手工业调查分析为例,提出在农村中发展乡村工业,促使民间手工技艺与乡村工业相互建构,以一方面保护民间手工技艺,另一方面繁荣农村经济。乡村工业化是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有利于推动城
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金融危机在美国、在金融领域、在此时此刻发生的原因。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借鉴。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历史性成就和新的战略目标,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系统性风险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新思路——建设遍及中国广大农村和小城镇的社区/开放大学。揭示了本地高等教育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发动机,Internet的兴起和城市化方向的逆转。提出推进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发展社区/开放大学的政策建议思路:中央和省市政府筹建专门的社会风险投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