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引发的住区规划思考

来源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emo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住区如何应对“健康城市”语境下的规划要求是设计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引介健康城市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重点从空间规划和邻里规划两方面就健康城市对当今住区规划的影响进行诠释与探索。文章认为健康城市指导下的住区规划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物质空间规划,它更强调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互动性规划以及由此得来的民众健康收益。
其他文献
从武汉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对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对以武汉为典型的中部地区特大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适应当地情况的规划对策,从规划编制体系、管理体系、项目体系、实施体系四个方面,对城乡规划编制、管理、设施体系进行了探讨。
“违法建筑”是指:城市规划区内未经规划土地主管部门批准,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擅自建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本文引入不完全产权的分析框架,对“违法建筑”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前的政策框架内,“违法建筑”不完全产权的界定过程是建筑人获取公共领域利益的过程,具有经济合理性和社会合法性,具有政府和建筑人双边治理的特征。进而,部分“违法建筑”取得政治的合法性。
二战后的美国城市蔓延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扩张现象。它带来的中心城衰退、社会分化、财政危机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一直困扰美国政府与规划师。本文从土地产权、交通模式、房地产市场、政府制度、规划法令、社会经济结构等动力机制角度,探讨美国城市蔓延的原因与增长管理策略成效。我国大城市自20 世纪90 年代已开始蔓延,基于两国在交通模式、房地产市场两个因素趋同,而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规划法令四
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互动关系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达性作为联系两者的纽带,其作用不容忽视。通常的可达性研究所考虑的是客观的时间、距离限度或者是单纯的出行费用,而忽略了采取不同出行方式的出行者,其时间价值具有差异性。本文引入了行为时间价值的概念,对可达性模型进行了修正,基于2004 年以及2005 年北京市出行调查数据,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建立了可达性实际计算模型,研究了六种不同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引导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我国现行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分别体现在土地政策、城市规划政策、汽车产业政策、节能和环保政策、城市公共交通政策、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城市交通科技政策等几个方面。论文根据城市交通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分别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出行需求、交通结构、交通运行和交通科技四个层面对相关的城市交通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这些政策与城市交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在此基础上提
大型商业综合体不仅仅承载单一的商品交易功能,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办公、娱乐、休闲、健身场所,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复合商业业态,汇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车流,构建完善的交通体系对其功能的实现尤为重要。本文提出的交通设计思路是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交通特性分析入手,在项目策划阶段,应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从多种角度分析各利益主体的交通需求,进而提出交通体系构建策略;在详细规划阶段,做好交通和建筑物的协调设计
通过整合交通资源,开展多式联运,建立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缓解交通供需矛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整合各种交通方式发展优势的角度,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对如何构建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促进多式联运发展进行探索。文章分析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提出区域对外交通、城际运输通道和高效节能的交通发展模式是区域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的战略选择;借鉴世界上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成
城市综合防灾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综合防灾体系是城市整体安全的基石。本文介绍了综合防灾的概念及我国防灾规划的现状,并指出综合防灾规划的必要性;通过借鉴日本、美国以及我国台湾的先进经验,结合深圳市城市综合防灾专题研究,对城市综合防灾的综合保障体系规划进行了探讨,提出避难场所、生命线系统及救灾物资保障系统规划的新思路。
随着全球气候条件的不断恶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暴雨洪灾对城市安全的威胁日趋严峻。笔者由“济南7.18 暴雨惨案”引发思考,对济南市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规划与建设进行反思。首先从自然地貌气候因素、快速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基础设施状况、管理责任制度、城市防灾系统联动等多方面分析了济南市屡遭受洪涝灾害的原因。然后提出了减少流经市区的雨洪量、重视排水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管预测预报系统、形成多部
城市道路密度、道路级配、路网布局、路网容量是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的主要要素和重要研究方向。城市道路网的主要要素通过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道路网。本文通过相关研究内容的总结,梳理道路密度和级配、路网布局和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四者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