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狗牙花化学成分研究

来源 :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0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药用狗牙花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的11个,GYH-1:冠狗牙花碱 (coronaridine,1), GYH-2:3-羟基冠狗牙花碱 (3-hydroxyl coronaridine,2),GYH-3:3-(2-羰丙基)-冠狗牙花碱 [3-(2-oxopropyl)-coronaridine,3],GYH-4:伏康京羟基伪吲哚碱 (voacangine hydroxyindolenine,4),GYH-5:冠狗牙花羟基伪吲哚碱 (coronaridine hydroxyindolenine,5),GYH-6:老刺母碱 (vobasine,6),GYH-7:19-表-海尼山辣椒碱 (19-epi-heyneanine,7),GYH-8:α-香树醇(α-amyrin,8),GYH-9:α-香树酯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9),GYH-10:α-香树醇棕榈酸酯(α-amyryl palmitate,10),GYH-11:蒲公英甾醇乙酸酯(taraxasterol acetate,11)。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他文献
@@Mohs显微描记手术(以下简称“MMS")是皮肤外科最重要的术种之一,主要体现在:①能够有效治疗常见皮肤恶性肿瘤,同时又保证术后缺损最小,临床意义重大,目前已经被公认为治疗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金标准;②由于MMS的出现,推动众多皮肤科医师重新拿起手术刀治疗皮肤肿瘤,并对手术缺损成形修复产生浓厚兴趣,极大促进了手术皮肤外科学的发展;③ MMS针对皮肤肿瘤,是皮肤外科独树一帜的术种,故而被认为是皮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愈加精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将影响外观的多余毛发去除。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因胚胎发育异常而造成局部皮肤毛发增多,影响患者的整体美感。传统的脱毛方法,如刮毛发、拔毛发、蜡脱毛发等,只能达到暂时的脱毛,且副作用多。激光脱毛是目前较为安全、高效、持久的脱毛方法。我科开展light sheer800半导体激光(以下简称半导体激光)脱毛治疗近10年,现对432例患者的疗效及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愈骨胶囊对小鼠的抗炎、镇痛作用,为愈骨胶囊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观察愈骨胶囊的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观察愈骨胶囊的镇痛作用。结果:模型组小鼠耳肿胀度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剂量组小鼠的耳肿胀度均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极显著降低(P<0.01),
目的:建立细梗香草药材中两种皂苷的含量测定法。方法:采用HPLC-ELSD法,以乙腈和0.3%醋酸水溶液等度洗脱,流速1.0mL·min-1;漂移管温度100℃,气体流速2.6 L·min-1;采用MTT法观察细梗香草皂苷对人肺癌A549细胞和乳腺癌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细梗香草药材中细梗香草皂苷B和细梗香草皂苷C分别在0.8240~8.2400μg(r2=0.9996)和0.4048
目的:研究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的相关机制。方法:MTT法测定UA对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Wright-Giemasa染色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的凋亡率;RT-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53和Fas的表达。结果:UA对SMMC-7721细胞生长有明显的生长
本文旨在研究复方丹参滴丸与常用合并用药间的药物相互作用及其安全性。回顾了目前复方丹参滴丸及其药用成分丹参,三七等与常见合并用药之间药物相互作用的报道与研究,总结了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并简述了丹参、三七及二者合提浸膏在人肝微粒中对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抑制(P450s 1A2, 2B6, 2C8, 2C9, 2C19, 2D6 和 3A4/5)的研究结果。体外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对
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治疗、急救,临床效果显著。本文将分别针对复方丹参滴丸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抗氧化活性等4个方面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
目的:分离鉴定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中的特征成分。方法:以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作为原料,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测试、质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黄酮醇苷类成分,分别为芦丁(rutin, Ⅰ)、山柰酚芸香糖苷(kaempferol rutinoside, Ⅱ)、异鼠李素芸香糖苷 ( isorhamnetin rutinoside, Ⅲ) 、山柰酚葡萄糖鼠李糖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系列(苯基)(呋喃-2-基)甲酮类化合物,测定其体外活性并初步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以糠醛或糠酸为原料,经溴代、酰氯化、付克酰化、脱甲基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株A-549,Bel-7402和HCT-8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进行了PTK抑制剂、HUVEC和VSMC模型的活性筛选。结果:采用简单、温和的反应路线合成出12个(苯基)(呋喃-2-基)甲酮类化
目的: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行军散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包合物收得率、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含油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以挥发油与HP-β-CD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为因素,每因素选择3水平,优选包合条件,同时采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显微镜成像法验证包合物。结果:优选出最佳工艺为:挥发油与HP-β-CD比例为1:10,包合温度40 ℃,包合时间为2 h。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