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规制检视

来源 :中国犯罪学会,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810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融入这个网络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同时,信息网络也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扩大,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冲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高发,且多非独立成案,和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传统犯罪多有交叉.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包括刑法保护已经成为近年来立法、司法和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最新司法解释,对之前的《刑法修正案(九)》生效后的诸多实践问题做出详细回应.
其他文献
“网赢案”被告人创立优易网,在没有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情况下,假冒香港某知名公司旗下的P2P平台,通过发布虚假借款标的,通过发布虚假借款标的,以高额利息未诱饵饵,向社会公众公开集资,将集资款用于期货、股市等投资市场,屡炒屡亏无法返还投资人本息.
所谓大数据,是指种类多、流量大、容量大、价值高、处理和分析速度快的真实数据汇聚的产物.这样的数据是一般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处理、整理和分析的,通常以“太字节”为单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正迅速改变着社会的各行各业,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数据本身,也体现于人们的思维模式,进而酝酿并带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整体变革.
伴随信息科技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界对网络犯罪的研究展现为网络犯罪现象之正视、网络犯罪范围之界定和网络犯罪治理之践行三个主题环节,既共识共存,又休戚相关.其中,对网络现象的认识围绕网络社会的特征探寻、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对比和网络犯罪的立法模式选择三条思维路径展开,对网络犯罪范围的界定主要基于如何正确理解刑事扩张与刑法谦抑性两种对应的立场和思路进行,而关于网络犯罪量化标准与电子证据的探讨与当前司法
本文试图结合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网络犯罪以及《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探讨在网络安全监管力度大幅度提升的当下,司法审判上认定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期有助于准确定罪量刑,同时厘清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内的众多互联网企业履行其安全监管责任的边界。
本文通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社会科学Ⅰ辑中,选取期刊数据库、博硕士数据库数据,运用数据统计、共词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法,分析近二十年间我国网络犯罪问题的现状、核心与进一步发展趋势.结果发现:“网络犯罪的立法完善问题”、“刑法修正案(九)的若干问题”、“网络诽谤”、“中立帮助行为”、“云计算与大数据”、“微信”、“计算机应用”、“互联网秩序”等主题是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
网络犯罪是计算机犯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计算机犯罪的高级形态,其具备不同于传统犯罪的特质,诸如法定犯特征凸显、犯罪主体智能化、犯罪空间虚拟化、犯罪结果危害广泛化、犯罪高收益化等.通过对近十年中国裁判文书网378起网络犯罪案例的整理发现,我国网络犯罪呈现出高比例增长、地域分布集中、量刑轻型化等特征.对此,应当通过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大技术投入,注重防火墙技术和加密技术等信息措施;完善规范体系
网络犯罪治理,首先要解决网络空间及网络行为的规制问题,进而通过合理有效规制形成网络空间秩序.预防、惩治网络犯罪的重点是,是要解决公民个人信息保障问题,要认识到网络犯罪就是广义的信息犯罪;建立完善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机制,可以有效遏制网络犯罪的快速发展.对网络犯罪的认识,要明晰网络犯罪的特征,要注意到网络犯罪的有组织化模式与线下犯罪的差别,应从犯罪协作而不仅仅是共同犯罪的角度加以认识.
确定性是刑法结论可预测性、刑罚权行使正当性和民主原则的内在要求.在中国语境下,刑法确定性的话语发生了两次转换,即从刑法确定性到如何实现刑法确定性的转换,再到如何实现刑法司法解释确定性的转换.在网络犯罪的巨大挑战下,一些刑法司法解释违背了确定性的准则.这种违背主要体现在语言难题、体系困境和宣示性规定诸方面.必须将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入罪解释的界限,并在《立法法》相关规定的宏观指导下,针对刑法司法解释所出
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设立协助管理义务是各国立法的趋势,国内外立法规定的义务内容基本相同,主要是协助执法、内容信息监管、用户数据保护,我国相关立法在协助管理义务的类型化、区别化方面与国外立法的差距较大.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可能构成作为犯形式的单独犯、帮助犯、帮助他人利用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和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前二者与国外相关立法相似,国外网络服务提供者违反协助管理义务的法律责任主要是民事责任和
当前,随着各类新型网络平台的不断涌现及其导致法律风险的上升,“网络平台的义务与法律责任”这一研究命题引起法律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然而,由于网络平台本身没有一个较权威的现成定义,本文在对网络平台刑事责任进行正式探讨之前,不仅要界定其内涵,确立其犯罪主体地位,还要明确其法定义务边界,探讨其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明知”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