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研究及其进展

来源 :第二届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能源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xiao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课题"旋转导向可控偏心器工程化技术研究"所开展的研究工作的技术进展情况,该项课题研究自"十五"以来取得了三大技术突破:一是在井下工具的测控原理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二是在定位总成的设计原理和技术上取得突破;三是在偏心稳定器获得尽可能大的侧向力的研究和设计上取得突破.经过课题组的潜心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系统,而且经过下井实验20次,取得了最大造斜能力达6.73°/30m的成绩.并且经历了长庆、四川、渤海3个地区不同类型的井眼轨迹的实钻检验,为我国自行研制旋转导向工具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的技术进展.同时也为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努力研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于我国自主创新,开拓国产旋转导向工具和石油技术服务市场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他文献
CO2驱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CO2混相驱可以更大程度提高石油采收率.最小混相压力(MMP)是评定CO2驱能否实现混相的关键参数.笔者分析了系线法和混合单元法中确定最小混相压力的不稳定因素,考虑了CO2与原油多次接触的过程,得到了多次接触特性线,并分析了CO2驱混相过程的多次接触特性线的特征,考虑温度、原油组成等因素影响建立了多次接触特性线最小值预测关联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预测最小混相压力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注水井注入营养物,必要时混入空气,通过激活、调控油藏中原有的微生物群落,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该技术自2001年在大港油田试验见效后,主要应用于中高温高含水油藏.新疆油田六中区为普通稠油、低温砾岩油藏,在油藏地质研究、开发状况以及室内营养剂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油藏注入营养物、空气的试验方案,进行了为期2年的现场试验.现场动态监测与生产动态跟踪结果表明:油藏深部内源菌已被显著激
在非混相压力条件下,进行CO2驱油实验,研究气相和油相中各种组分的变化特点.通过引入二氧化碳驱替线速度概念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发现CO2与原油作用过程中存在一个驱替前缘影响区域,气/油组分均呈现出特殊规律.由计算的CO2扩散线速度变化数据,定量验证了CO2抽提作用是驱替前缘影响区域存在的主要原因.通过CO2驱油试验区的检查井资料,验证了CO2驱替时的组分分析理论,研究成果可为辨识油藏CO2驱替
针对新疆风城浅层超稠油油藏埋藏浅、原油黏度高,普通注蒸汽技术开发经济可行性差等特点,开展了该油藏采用双水平井SAGD开发的三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SAGD蒸汽腔发育规律与SAGD开发的经济技术优势.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风城重32、重37井区共计12个SAGD井组的油藏工程优化设计与开发方案部署.两个试验区于2008年底陆续开始SAGD循环预热,并于2009年陆续转入SAGD生产.在循环预热及生产
传统的气井井筒温度计算方法中,对于从地下恒温层至地表之间的变温段井筒的温度场分布规律未加重视,所采用的近似计算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地表温度随季节和气候变化对井筒内流体温度的较大影响,从而降低了井筒流体相态分布以及水合物预测等相关研究的计算精度.本文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充分考虑地表空气流动速度和气温变化等客观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气井在变温段的井筒流体温度计算模型,该模型使用地下变温段非
我国拥有大量的底水气藏,且底水气藏采收率普遍偏低.为了提高底水气藏的采收率,给开发设计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裂缝未发育的均质底水气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储层孔喉结构、渗透率、底水水体能量、采气速度等参数对底水气藏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研究通过机理研究分析出具体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原因,并总结大量实验数据表示出其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所得结论为提高底水气藏采收率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中国石油依托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采用国际前端编程手段,实现了国内众多先进数据处理和解释评价方法的优势集成和创新发展,研发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测井软件CIFLog.CIFLog可以同时在Windows、Linux和Unix三大操作系统下运行,它系统提供火山岩、碳酸盐岩、低阻碎屑岩和水淹层等复杂储层评价方法,同时将全系列裸眼测井评价与套后测井评价完全集成为一体.2010年以来,CIFLog己
采油采气工程是实现油气资源高效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每一次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突破都会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水平井分段改造技术和井筒控制工程是采油采气工程的两项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水平井分段改造技术现状,对低渗透和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影响和发展趋势;阐述了井筒控制工程的技术内涵及其涵盖的技术领域,说明了其在老油田开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分层注水、分层采油、井下油水分离及同井回注、智能完井等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勘探开发潜力巨大.酸压改造是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建产、增储上产的主要技术手段,但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温度高、高含硫,孔缝洞发育具有相当的随机性,分布不均匀等特点,酸压改造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本文对我国典型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特征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阐述了各种储层特征对酸压改造形成的技术挑战,从高温深井提高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酸
风城超稠油黏度高、易凝固、埋藏浅,被世界石油界称为"流不动的油田"。高黏问题已经严重制约风城超稠油的高效开发,所以有效降低超稠油表观黏度,大幅度改善超稠油流动性能,对超稠油的高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以风城超稠油和轮古15-9超稠油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活性大分子涂层降黏剂进行了两种超稠油O/W降黏体系研究,并且以O/W降黏体系的初始表观黏度为主要评价手段,系统考察了降黏剂用量、油与水体积比(简称油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