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工序约束的注射模具制造调度GA编码调整算法

来源 :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h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注射模具进行制造之前,要制定以零件工序为基本单元的调度计划。每个模具工件均有若干工序,通常这些工序有先后约束。同时,有些工序还会与其它一个或多个零件的工序存在组合约束。 本文研究了注射模具工序约束的描述方法。利用遗传算法解决带有工序约束的注射模具制造调度问题时,在种群初始化、染色体复制、交叉和变异的计算过程中都会产生无效的染色体编码。为了保证染色体编码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种编码调整算法。该调整算法能够将任意基于工序或工件的染色体编码调整为可行的工序序列,计算实验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市场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面向客户定制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并对定制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产品的详细设计阶段采用了TBS方法提高产品的快速响应能力,减少产品的开发周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面向客户定制的真空注型机快速设计方法,以满足市场对产品的不同需求。在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条件下,快速设计对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材料塑性行为的随动强化模型,应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压载荷对金属中疲劳裂纹尖端参数的影响。建立了具有不同长度中心穿透裂纹高强铝合金板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拉压加载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压载荷对金属疲劳裂纹尖端参数有显著影响,相同的应力强度因子条件下,在一拉-压加载周期, 裂纹尖端反向塑性区随压载荷的增加而增加,裂纹尖端张开位移随压载荷的增大而减小,发生在循环加载中的压载荷对裂纹尖端塑性变形
本文使用电镀金刚石砂轮对SiC颗粒尺寸增强2024Al复合材料进行端面磨削加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端面磨削加工能过获得高质量的加工表面,在本文所采用的实验参数范围内,表面粗糙度在Ra0.185μm和Ra0.512μm之间,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表现为压应力。磨削加工参数对切向力和法向力的影响不大,并且在不同的加工条件 下均保持较小数值。轴向磨削力大于其它两个方向的磨削力,并且随着磨削深度的增大而明显增
本文以数字化逆变式等离子弧切割电源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在全论域范围内带有调整因子的变间距模糊-PI双模量化算法,并针对等离子弧切割为一多参数藕合混杂过程,引入了神经网络对切割工艺参数变量进行有效解耦处理。该控制方案避免了冗杂的强非线性系统建模过程,通过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的优势融合,实现了等离子弧切割过程的实时、有效的在线控制。
在航空领域使用真空热胀形技术加工钛合金筒形件既可以改善力学性能,又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真空热胀形是利用材料的高温软化和应力松弛原理,与其他金属成形技术不同,工件是在低屈服点下发生塑性变形,并且变形产生的应力在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作用下被松弛。本文建立了BT20钛合金筒形件真空热胀形的二维非线性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辐射传热和材料热物性随温度变化等非线性因素的影响。使用有限元软件MSC.Mar
本文通过分析回转支承生产商的实际,获取了软件的主要需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软件的概要设计,主要包括软件结构,关键类及其方法的设计等,并给出了实例。该软件不仅减少了设计人员 大量具有重复性的非标回转支承设计工作,而且能够避免设计人员的失误,并为后期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提供了前提,从而提高产品成品率、降低成本,并且更好的满足客户工期要求。
本研究采用激光同轴送粉方式,在纯铜基体上进行了熔覆Ni60A合金粉末的试验,分别对基体和熔覆层的硬度和耐蚀性进行了测定与对比。通过扫描电镜对熔覆层的形貌、微观组织进行分析,以及对结合区的微观组织和熔覆层/基体的结合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结合区的元素浓度分析发现熔覆层和基体相互稀释,得到了具有良好冶金结合与致密度的过渡区;通过激光熔覆处理可明显提高基体的耐磨性和耐蚀性。
本文对金属切削加工有限元仿真中的材料本构模型、刀-屑接触摩擦模型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构建了球墨铸铁材料QT500-7的应力、应变及温度的本构关系,以有限元仿真软件DEFORM-2D为平台建立了正交切削加工的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对加工过程的模拟,分析了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等对切削力、切削温度、切屑形态的影响规律,为球墨铸铁类材料的切削加工参数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运用电磁场有限元分析软件Ansoft对单边型直线感应电动机(LIM)的瞬态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不同气隙条件下电机电磁推力、初级电流及气隙磁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电机推力随气隙的增大而减小,初级电流随气隙的增大而增大;由于边端效应的存在,电机气隙磁场分布不均匀。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了仿真模型是正确的,从而为地铁用直线感应电动机的制造、优化设计及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对数控机床温度测试手段、温度测点优化和温度变量提取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温度测量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阐述了数控机床误差测试装置及其技术发展,提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切入点,对具体机床温度和误差测试方法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工作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