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2-17岁中国儿童患者伏立康。坐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探究影响儿童患者伏立康哩药动学参数的因素,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静脉应用伏立康唑的儿童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与血药浓度监测数据,运用NONMEM方法建立伏立康唑群体药动学模型,考察人口学资料、合并用药、实验室检查相关协变量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运用拟合优度图、非参数自举(Bootstrap)法以及正态预测分布误差法(NPDE)对最终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共纳入75例患儿114个血药浓度值,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一房室模型能更好地拟合数据。建立的最终模型为:CL(L/h)=2.9×1.79(MMF-1)×e0.152;V1(L)=6.17×e0.401(when PLT<25*109/L),V2(L)=7.67 (when PLT≥25*109/L)。其中,CL为伏立康唑清除率(L/h);V1为血小板计数(PLT)<25*109/L时伏立康唑表观分布容积(V);V2为PLT≥25*109/L时伏立康唑表观分布容积(V);MMF为是否联用吗替麦考酚酯;CL、V1、V2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2.9、6.17、7.67。内部验证Bootstrap法显示模型稳健率为99.3%,NPDE最终模型的t检验P=0.579,Fisher方差检验P=0.145,Shapiro-Wilks正态分布检验P=0.339,整体校正检验P=0.435,各项P值均>0.05;三种方法均显示最终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讨论:本文建立了儿童伏立康唑PPK模型,最终模型显示联用吗替麦考酚酯对伏立康唑CL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根据统计学研究将MMF纳入模型,并根据非线性模型的计算将MMF保留在模型当中。最近发表的伏立康唑在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研究也发现MMF是影响清除率的因素并将其纳入最终模型。但是伏立康唑与吗替麦考酚酯是否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伏立康唑经过肝脏代谢,有研究发现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与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水平相关。本研究肝功能相关指标未纳入模型,是因为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多为血液病的儿童,基本无肝功能相关的基础疾病,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但是并不能说明在临床应用中是无意义的,建议医师在提供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应考虑到患者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