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放化疗在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及短期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全国流调行业发布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qs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肿瘤大小、肿瘤下端距肛缘距离、TNM的分期以及保肛率等来评价新辅助放化疗在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 材料和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行新辅助放化疗的41例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Ⅱ期(cT3-4N0M0)7例、Ⅲ期(cT1-4N1-2M0) 34例.所有患者行新辅助放化疗治疗,放疗方案:放疗科用美国瓦里安直线加速器6 MVX线进行多野照射,剂量:45-50Gy/25-28次,总共时间大约5周左右.放疗开始同步服用卡培他滨片,剂量:1700-2000mg/m2/d.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对直肠癌患者再行盆腔MRI检查,对肿瘤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的情况进行评估,从而明确术前临床分期.患者休息6-8周后,重新收住入院后行相关检查,确认无手术禁忌症后进行手术.通过对比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肿瘤大小、肿瘤下端距肛缘距离、TNM分期以及保肛率等来分析新辅助放化疗在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结果:1、新辅助放化疗前直肠肿瘤最大直径平均为6.4cm,放化疗后肿瘤最大直径平均4.2cm,平均减小了2.2cm.2、新辅助放化疗前肿瘤距肛缘的平均距离5.2cm,放化疗后距肛缘的平均距离:6.2cm.平均回缩1cm.3、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1例,其中行Dixon术15例,有3例行预防性造口;行Miles术3例;Hartmann术3例.保肛率为:71.4%.4、所有患者中TNM降期的总例数为24例,总降期率达58.5%.其中T3期降为T2期为6例,T3期降为T0期为2例,T4期降为T3期为7例.T期的总降期为15例,占36.5%.N1期降为N0期为14例.N期的总降期为14例,占40%. 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可使直肠肿瘤缩小、肿瘤下端距肛缘距离增加、降低肿瘤TNM分期、提高保肛率,是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理想的辅助治疗措施.
其他文献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于炎症性肠病(IBD)范畴,好发于青壮年期,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便、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近年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中-重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是激素依赖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前中西
马贵同(1938-2014),曾师承全国著名老中医、中医脾胃病学家、原上海中医学院院长黄文东教授,并深受其学术思想影响.主要从事中医胃肠病的临床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马教授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经验,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经验,调理脾胃的重要性,升提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慢性泄泻治疗中通与塞的关系。
目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电脑填写的方式,阐明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发病与中医病因、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脾胃科门诊、病房及体检中心确诊为FC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42例设置为FC组,同时按年龄、性别1∶1(年龄相差3年以内当做年龄年龄基本相同,下同)的条件入组1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两组人群的生活起居、情志、饮食、中医
研究发现,炎症尤其是非可控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如何有效的控制炎症对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前期课题组在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完成健脾清热活血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ed cancer,UCAC)在体研究,初步证实健脾清热活血方可延缓UCA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与匹维溴铵在提高结肠镜患者耐受性中的效果.方法:在聚乙二醇电解质液肠道准备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50mg,一日三次,术前1d及当天服用.研究组术前半小时应用加味芍药甘草汤(白芍30g、甘草10g、枳实10g)药液150ml,膝胸卧位保留灌肠.结果:研究组腹痛满意率85%(51/60),对照组70%(42/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芍药甘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肿瘤标记物和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结直肠癌患者病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99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体类型、周围神经侵犯、术前CA153表达水平、术前CD4%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
目的:研究结直肠息肉行内镜下切除术后发生电凝综合症(PPCS)的临床特征,探讨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4年收治的17例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后发生电凝综合症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息肉切除方式、粘膜下注射、大小、位置、形状、组织病理学损伤等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PPCS发生率0.26%.所有的患者都出现C反应蛋白增高,14例白细胞升高.腹痛15例,发热12例.11例的病变
通过发掘古文献,引证和解析古文献中关于"后重证"的记载,从理、法、方、药四个角度总结"后重证"在临床上的理论基础和"调气则后重自除"在"后重证"中的具体实践方法.旨在全面揭示"后重证"的病机关键、临床表现、虚瘀互结的证候学特点、调气活血为基础的治疗原则和基于加味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重证"的合理性.进一步启发中医临床医师溯本归元,注重辨证论治,发挥中医药治疗学"防治结合"的优势.
目的:观察益气润肠丸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的疗效观察.方法:对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治疗组:口服我院配制的益气润肠丸治疗,一次2丸,每天2次;两组3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莫沙比利治疗,每日3次,每次10mg;连用60天.观察总疗效及便秘症候改善及起效时间、远期疗效等方面.结果:两组治疗总体疗效及便秘症候改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起效时间较治疗
目的:观察TST(选择性直肠粘膜切除吻合术)加消痔灵注射术治疗直肠前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直肠前突(中、重度)患者,均采用TST加消痔灵注射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自身对照进行术前术后的疗效比较.结果:通过临床观察,此治疗方法有效率达100%,疗效满意.结论:采用TST加消痔灵注射的手术方法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效果显著,应在临床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