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文价值链--百年“华附气质”刍议

来源 :2018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价值链发掘与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重要性,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附)为例,从德育协同创新、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传承湾区中华优秀文化和国际理解教育三个方面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华附”行动.
其他文献
广东省是外来务工人员人口大省,随迁子女人数亦居全国首位,其特点除数量呈规模大、增幅大之外,分布也相对集中,尤以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为主要聚集地.当前,广东虽然在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地区公办教育资源有限、配套经费欠缺、土地资源供给不足以及教师编制短缺等多方面问题,要实现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平等接受教育,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压力.为更好地执行中央提出的“两为主
本研究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价值链之一——艺术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探寻湾区传统艺术文化的同宗同源.在梳理国内外传统艺术文化保护的典型案例基础之上,提出湾区传统艺术文化基础教育传承体系的模型,包括正式学习:常规课堂课程的建设与课外社团的开展,以及非正式学习情境搭建的策略.
本文介绍了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长沙街道开展粤港澳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的背景,通过对香港教育科学发展的考察学习认识,提出对长沙街道素质教育的现状发展思考,指出长沙街道素质教育需提高有效性、加强内涵性和完善均衡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梅州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提出建设山区文化强市战略决策中,教育系统在“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特色教育方面开展有效尝试,学校在教育中融入具有“世界客都”客家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办学项目,力争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提质的双赢局面,探索一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粤港澳三地普通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从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上做出实质性的变革.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科技创新人才核心素养为主.在培养策略的变革方面,包括:①课程体系的创新:促进科技教育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发展,以STEM教育推进高中科技课程建设,重视科技课程的知识深度.②教与学的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城市建设,教育应该发挥基础性的力量.本文从教育教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教研一体化”发展的构想,并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与具体的实施路径.
财经素养水平对于个人和家庭经济幸福、地区与国家的经济运行等有着很大影响.茂名市地处粤西地区,人口基数大,受教育群体数量庞大.有关调查显示,学校对财经素养教育几近空白状态,财经素养教育师资力量严重欠缺,学生对于金融财经知识认知明显不足,区域内不同地区学生对财经素养认知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财经素养培育的研究,重视和支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经素养教育,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初中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既是挑战也是需要.学校从校本课程、学科融合、社团实践、课题研究、多方协作、文化建设等多元途径开展财经素养教育.在开展财经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要以机制创新为前提,理念更新为重点,评价体系为指引,课程建设为根本,专项资金为保障,粤港澳合作为趋势,更有序有效地在中学开展财经素养教育.
财经素养与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主旨都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但它们对人的素养要求存在差异:财经素养主要是财经知识和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而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两者有重叠,也存在相通的途径.将财经素养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教育进行整合,采取合适的途径和方式,可以使财经素养和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基于中小学财经素养,东莞外国语学校以学科融合为依托进行实践研究,并成功立项广东省财经素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本文以《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的维度二“储蓄与投资”的实践研究为切入口,以目前社会上乱象丛生的“校园贷”揭秘为例,旨在让学生了解储蓄与信贷的知识与事实,能够对某些经济行为的不良后果进行预判,维护个人良好信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