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高平原耕地利用系统安全格局优化研究

来源 :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wi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优化耕地利用系统安全格局,可为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参考,为实现区域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应用RS与GIS技术,运用Matlab编程,构建优化耕地利用系统安全格局元胞自动机模型,对研究区耕地利用系统安全格局进行优化. 研究结果:(1)经本文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具有较好的优化耕地利用系统安全格局的能力.(2)研究区耕地利用系统数量优化表现为耕地占72.31%、林地占13.60%、草地占3.17%、建设用地占6.80%,与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相比,耕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从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角度出发,控制性的减少一定的耕地面积,适当增加其他用地类型面积,特别是林地和草地面积亟待大幅提升.(3)经过空间优化的耕地利用系统安全格局与其现状相比较,研究区林地和草地更加集中,建设用地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耕地空间分布大致和现状保持一致. 研究结论:耕地利用系统安全格局变化的敏感地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变化均直接与耕地的变化相关,耕地利用系统安全格局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从土地整治实施模式基础理论出发,对土地整治实施模式的内涵、理论特征、.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土地整治实施模式的一般运行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综合法、总结归纳法.研究结果:本文系统阐述了土地整治实施模式的基础理论与特征,总结归纳出土地整治实施模式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组织方式、责任主体能力、运行条件、资金整合、实施方式与监督管理等,该六大要素功能各异、共同作用、协作推动了土地整
本文通过CLUE-S与Logistic模拟新疆全区的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其中针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情况,在整个过程中,未利用地之间限制为不能相互转化,其中从2013年模拟得到的2020年未利用地面积增减情况如下:(1)荒草地转出了145829.92公顷,其中有林地占50032.689公顷,其他林地占26206.006公顷,旱地占23464.07公顷,滩地占4367.3355公顷.高中覆盖度草地占4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构建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低碳优化策略.研究方法:模型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在时空分布上,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与其碳排放效率是动态变化的,但两者变化趋势并不一致;(2)2003-2006年,东中西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均略有降低,东部地区强度最大;2006-2009年,东中西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均略有增长,东中西差异不大;2009-2012年,东中西
研究目的:对1987-2010年江苏省耕地占补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理进行研究,为推动耕地保护政策改革,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重心模型、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度、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1)1987-2010年江苏省耕地占用和补充的数量均持续增加,速度不断加快,且大部分发生在平原地区,苏南地区比例较高,占用和补充的水田比例都较高.(2)在1987-2000、2000-2005
研究目的:探讨跨区域耕地保护经济补偿量化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以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并结合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优先序,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划分为耕地赤字区、耕地平衡区、耕地盈余区,确定耕地保护补偿面积;并在此基础上,以单位面积耕地的非市场价值为补偿标准,测算各区域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转移支付额.研究结果:(1)全国共有6个耕地赤字区、7个耕地平衡区、18个耕地盈余区.
本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近期发生在中国的两个行政问责案例:房价调控问责和土地管理问责.通过对比两者异同,着重分析导致两次问责结果差异的原因,进而发现影响问责结果的几个因素.认为行政问责应慎重选择适用情形并精心设计问责机制,给出判断问责适用情形的两个具体标准:行为导向和因果关系的可观测性,提出几点问责机制设计原则.本文尝试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公共管理视角分析房地产和土地管理中的问责实践,
研究目的:发现现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不足,提出构建耕地占补平衡全过程的市场机制,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进行完善与改进.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占补平衡是由土地辅助发展权供需双方、管理部门、中介组织与机构等主体参与的,由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生产子系统和指标使用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并受外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自然环境共同影响与制约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综合系统:(2)
研究目的:测算北京市城乡居民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检验二者的支付意愿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为制定面向对象、差异化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理论借鉴.研究方法:选择实验法(CE).研究结果: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对保护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和耕地景观生态环境的支付意愿分别为67.24,113.75,51.47元/年,58.07,66.40,150.80元/年.研究结论: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个体支
研究目的:了解受访者对农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及其偏好的异质性.研究方法:运用选择实验法(Choice Experiment)中的条件LOGIT模型(Conditional Logit Model,CLM)和潜在分类模型(Latent Class Model,LCM)探索受访者对农田非市场价值不同属性偏好的异质性及支付意愿.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受访者对空气质量和农田肥力这两个农田非市场价值属性表现
研究目的:本文以“保护者受益”原则为基础,从维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角度出发,以湖北省为例证,构建假象市场条件下的农田生态补偿政策.旨在探讨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下有效激励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最低补偿标准,通过建立不确定状态下政府对农田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函数和农户对农田生态补偿的受偿意愿函数,得到符合帕累托改进的农田生态补偿标准的取值区间;研究方法: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