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简易方法

来源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c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长期实践,建立了一种检测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该方法省去了免疫亲和柱或固相萃取柱的使用,采用甲醇-水作为提取液,经定性滤纸和玻璃纤维滤纸等过滤、氮吹浓缩、上机测定等步骤,可取得较精确的检测结果.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成本低,可用于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就PET食用油瓶对植物油品质保鲜造成的影响进行浅析,PET油桶具有牢固、轻质、低成本和透明的特点,是目前食用油企业包装产品的首要选择.然而PET油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例如在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透气性、阻隔性和强度等方面,还是不同程度的对植物油品的营养保鲜产生了不利影响,瓶盖和瓶口的密封性能是影响塑料包装容器的重要因数,使用企业要严格进行气密性的检测及控制,同时应注意瓶盖在低温下的脆性增加
通过对高产DHA藻油的裂壶藻进行种子培养、营养发酵得到纯藻体,纯藻体经过酶法破壁、冷冻干燥得到干藻体.采用索氏提取法对裂壶藻干菌体进行DHA藻油的提取,再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了分析,对它们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酯化方法1和酯化方法2分别鉴定出11种和19种脂肪酸,占DHA藻油总量的89.50%和97.88%.方法1酯化的DHA藻
以茶叶籽油为材料,采用60%甲醇水溶液(V/V)提取酚类化合物,经硅胶柱层析后,选取Sephadex LH-20柱对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RP-HPLC-DAD技术分析纯化后酚类化合物组分的组成.以HepG2细胞为供试细胞,结合主成分分析,初步筛选茶叶籽油中具有抑制癌细胞活性的酚类化合物.RPHPLC-DAD分析表明,Sephadex LH-20柱分离的三个组分中,Fr1组分所含5种化合物
3-MCPD酯现已成为油脂食品中新增的一个潜在危害因子,随着其检测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受到油脂科学界的重视.3-MCPD酯细分后的3-MCPD单酯和3-MCPD双酯共3种因潜在毒性与3-MCPD并不类似而成为3-MCPD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对3-MCPD单双酯代谢及毒理学的研究,简单介绍了3-MCPD酯的形成途径;总结了3-MCPD单双酯的检测方法,并介绍了3-MCPD单双
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建立了一种简单和准确鉴定油脂中甘油三酯组成的研究方法,对12种食用植物油包括玉米油、菜油、稻米油、芝麻油、橄榄油、大豆油、花生油、茶籽油、棉籽油、亚麻籽油、棕榈油和葵籽油中主要甘油三酯进行了分析鉴定,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C18Rapid Resolution HD色谱柱,以1mM甲酸铵甲醇溶液-异丙醇正己烷溶液为流动相,
本研究对大豆油、棕榈油及米糠油分别进行连续的油条煎炸操作,研究煎炸时间对油脂中多环芳烃(PAHs)、极性组分(PC)的影响,并探讨多环芳烃与极性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油脂中的苯并(a)芘(BaP)、PAH4、PAH16和PC的含量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经SPSS分析知煎炸油中极性组分的增量与多环芳烃的增量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关系:大豆油中BaP、PAH4、PAH16与PC间的判定系数R2分
本文以普通葡萄籽和山葡萄籽为原料,分析了两种葡萄籽油中脂肪酸含量及组成,测定了油中VE含量,粕中粗蛋白含量,并分析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普通葡萄籽和山葡萄籽含油量分别为12.63%和13.5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均约占85%,均以亚油酸、油酸为主,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低.两种葡萄籽油中VE含量分别为3.83×10-3μg/g和3.99×10-3μg/g,其中主要为α-生育酚(分别为2.
以植物油为研究对象,对植物油中苯并芘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植物油中苯并芘的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显示苯并芘浓度在0.400~40.00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993,方法的检出限为0.1μg/kg,回收率在90.0%~95.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3%.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净化效果好,结果准确可靠的优点.
过氧化值即是食用植物油中一项重要的卫生指标,同时也是食用植物油中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是判断食用植物油脂及其制品酸败程度的主要指标,它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在油脂检验中历来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本文是按照GB/T5538-2005《动植物油脂过氧化值测定》方法来进行测定,分析影响食用植物油中过氧化值测定结果的各项因素.通过试验结果看出,影响油脂过氧化值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在不同反应时间、淀粉指示剂配置时间
本文以植物油脂为试验材料,比较两种前处理方法皂化法和非皂化法检测油脂中胆固醇含量.一种方法为参考国家标准中前处理方法,即将植物油经过皂化后检测,另一种为本文采取的凝胶渗透色谱净化法直接测定油脂中胆固醇含量.油脂中胆固醇的状态有两种:有酯化状态和游离状态,在皂化过程中酯化状态被释放成游离状态.因此,皂化法测定的是胆固醇总量,非皂化法测定的是游离态胆固醇.动物油脂中胆固醇含量较多,且两种状态的胆固醇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