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灾害巨灾人身意外医疗保险若干问题的研究

来源 :2016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c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巨灾事例和数据证实巨灾意外及其医疗险市场存在失灵,其主要原因是巨灾风险属于国家安全风险,巨灾意外及其医疗险是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干预;这就需要突破监管政策禁区,将巨灾意外医疗险列为社会政策性保险.文章以此作为政府干预的核心,简述了市场干预的基本框架,并对巨灾意外及其医疗险产品设计因素作了相应思考.
其他文献
本文综述了安全自然科学、安全生产科学、安全社会科学、灾害数据融合理论与3S技术、安全科学的研究方法,讨论了灾害事件的事前预防、临灾预警、应急救援以及灾后恢复的理论基础,有利于防灾减灾、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适宜采用情景应对模式.情景静态特性表现为地质灾害风险认知,情景动态特性可通过演变后果体现,即关键节点的应对需求变化.通过情景要素的应急响应特性分析,选择响应启动时间、灾害空间范围为一级标准,灾害地质特征和引发因素为二级标准,应对能力满足程度为辅助标准,初步提出了情景分类的框架.并针对单点滑坡、单体危岩(崩塌)、单沟泥石流、跨区地质灾害、区域强降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和跨区地质灾
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是我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降水引发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人民生命伤亡和财产巨大损失.因此,建立准确的监测预报系统是水文气象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CREST,洪水淹没模型CRESTiMAP,滑坡泥石流模型SLIDE以及山洪泥石流耦合系统iCRESLIDE的多尺度水文地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产品,该新一代集成模型系统能准确
根据1981~201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该地区的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干旱较为频繁,90年代中后期和2002年以后则雨涝较为频繁,其他时段呈现出旱涝交替变化的趋势;黄河三角洲地区四季旱涝变化的特征不同,但从长期趋势来看,四季均表现出向雨涝方向发展的趋势;黄河三角洲的区域旱涝变化特征基本趋于一致,且
通过EOF分析,从近30年降水实况资料中提取出松辽流域盛夏降水变化的主要模态,并分析了影响松辽流域盛夏降水的前期信号,进而进行了逐步回归预测.通过TCC(距平相关系数)评分及降水距平符号一致率评分检验,流域大部分站点都在0.6以上,30年平均ACC都在0.5以上,平均符号一致率高于70%,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当前春华北到东北的积雪偏多(少)、南极罗斯海附近的海冰密集度偏大(小)、前春北半球AO负(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低温冷冻和干热风灾害损失评估亟须提高精度与效率的研究现状,研究结合冬小麦温度胁迫灾害特点及民政和保险业务需求,通过田间试验、遥感观测、作物模型模拟等手段,形成了冬小麦温度胁迫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及技术规范,为灾害调查及保险查勘定损提供依据;同时,以2010年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为典型案例,开发了冬小麦冻害损失遥感快速评估算法,形成"按图理赔"典型案例;基于SAFY作物模型
通过对研究区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反演的玉米冠层高度的分析,高效准确实现玉米涝灾受灾范围监测和灾情评估,为防灾减灾、高产稳产、农业保险理赔等提供支撑.利用冠层高度模型反演出玉米的冠层高度,依据正态统计理论确定阈值,构建玉米冠层高度差异的涝害监测模型,评估玉米受灾严重程度.结果表明,通过野外实测样本对无人机载LIDAR数据估算结果进行混淆矩阵分析,总体精度达到72.15%,Kappa系数为0.44,新方法
为全面了解国内地震灾害链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地震灾害链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今后灾害链的研究趋势进行链展望.首先,根据不同地区地震后引起的主要次生灾害,将地震灾害链分为5种主要类型.其次,搜集了研究各个类型地震灾害链的研究成果.地震灾害链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随着相关探索与实践的积累,地震灾害链的研究将逐步完善与发展。未来随着防灾减灾理论的发展,每个城市与地区会根据自身的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一直保持高发势头,世界各国纷纷进入到风险社会.各国政府在政策、法律、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强了突发事件的应对管理.本文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出发,探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突发事件社会工作实务体系,通过三个阶段、十大要素、三大路径等视角探讨分析发挥专业社会工作优势,深化原有灾害社会工作概念体系,丰富国家现有应急管理体系内涵的现实意义和思考建议.应通过政府公共财政保障突发事件社会工作运作
我国目前急需一支数量庞大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防灾减灾专题科普人才和志愿者队伍;专题科普人才严重奇缺,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政府从整体上推进"防灾减灾"科普工程的一大瓶颈性因素.本文重点围绕"传播、传授实用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与技能,保护生命安全,提高每个公民的自救互救与生存能力"的专题防灾减灾科普工作,为了相关院校的专业和潜在人才资源优势,高校可以开设防灾减灾公共性普及课程、“大学生现场救护”选修课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