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分配效应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实验研究——以足球脚内侧踢球为例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am_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1实验验证在分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集中练习的学习效果是否优于分散练习.1.2探讨练习与休息的时间如何分配,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分立动作技能学习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实验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其中实验法是主要研究方法。2.1实验法2.1.1实验任务的选择实验任务选取足球脚内侧踢定位球这一分立动作技能。2.1.2研究假设以练习分配效应为理论基础,提出本研究假设:分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集中练习的学习效果优于分散练习的学习效果。2.1.3实验变量及其测量或控制方法:自变量是练习和休息时间的分配形式;因变量是足球脚内侧踢定位球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采用研究参与者实验后测的达标和技评成绩予以评价;系统无关变量中外部环境采用恒定法控制,练习场地固定;研究参与者采用平衡法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不进行分组同质性检验,对实验结果运用协方差分析,将实验前测的成绩作为协变量,减少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主试是若干名足球专修课教师组成的小组;实验程序控制采用练习与测试均按照相同的程序进行。2.1.4研究参与者(实验对象)的选择及分组在某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非足球专项的男生中,按照分层抽样的方式,从每个专项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共选取60名学生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参与者。再运用随机数表,分成一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每组20人。60名学生均未曾受过系统的足球训练,是初学者。2.1.5实验的组织实施本实验共进行6次,每次练习20分钟,共练习120分钟。每次练习无间歇。主试针对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时反馈。实验前进行实验前测、分组及练习距离、次数和持续时间的确定,6次实验结束后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实验后测(保持测试)。对照组:采用集中练习,每天练习20分钟,连续练习6天。实验1组:采用分散练习,隔天练习,每周一、三、五练习,每次20分钟,持续练习两周。实验2组:采用分散练习,隔周练习,仅在每周一练习20分钟,持续练习6周。2.1.6实验前测根据体育测量与评价和学校足球普修课程大纲,脚内侧踢定位球实验前测的评价标准是定距离射门的达标和技评成绩。将标准球门平均分为15个相等的区域,每个区域赋予不同的分值。测试者在距离球门11米处的点球点位置用脚内侧射门,射进球门的不同位置得到相应的分数,每人连续射门5次。要求将球踢进紧贴球门线的最下面一行的5个区域,其分值分别为10、6、3、6、10,方为有效得分,踢到其它区域、门柱或球门外则得0分。测试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达标得分即测试者5次射门得分之和。技评是专家根据踢球技术的动作结构:助跑、支撑脚站位、踢球腿摆动、脚触球、踢球后的随前动作这5个环节,对测试者每一次脚内侧踢球的标准性、规范性、协调性和连贯性以及踢出球的运行轨迹、力量、速度和准确性等进行的现场主观评分。技评分以10分为满分,将5名专家的评分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取平均分为最后得分。在此期间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反馈,将达标分和技评分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作为实验前测的依据。2.1.7实验检验评分者信度是评分者对同一研究参与者评分时的一致程度,为了尽量避免个人主观对评分结果的影响,本实验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5名专家的评分信度。结果显示:显著性水平P=0.000<0.05,W值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5名专家评分的一致性很高。2.1.8实验后测(保持测试)实验后测的时间是每组最后一次练习结束一周后进行,内容和要求同实验前测,形式仍然是教考分离,测试之前,所有研究参与者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踢球练习。测试共进行5轮,取各人最好一次的达标和技评成绩进行协方差分析。2.2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22.0,将3组间的实验前测成绩作为协变量,对实验后测成绩进行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1实验后测达标成绩: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实验1组>对照组>实验2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之间的显著性水平P=0.000<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1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著性水平P=0.005<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2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著性水平P=0.130>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2实验后测技评成绩: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实验1组>对照组>实验2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之间的显著性水平P=0.000<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1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著性水平P=0.004<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2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著性水平P=0.079>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4.1实验结果未能验证本研究假设,分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集中练习的学习效果并不优于分散练习的学习效果。4.2分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隔天练习的学习效果最佳,每天练习的学习效果略好于隔周练习,但是两组之间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
其他文献
2016年9月,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受市教育局委托,成立课题组,开展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专项研究,并在2018年成立了"随班就读学校课程与教学调整"种子教师工作坊,以"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为主题,采用做中学、学中研的方式,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研制了《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课程评估工具》,构建了"五步三环"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整模式,依托教研活动,推动了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为全国随班就读课程与
针对数字孪生在电力系统中面临的概念模糊、项目数量众多却缺乏评价标准、与传统仿真区别不明等三个问题,通过分析数字孪生的多种定义,澄清数字孪生及其相关基本概念;从数字孪生应当具备的主要特征出发,提出数字孪生项目成熟度评价的五个维度;通过回顾电力系统仿真工具的发展历史,剖析电力系统无法孕育数字孪生概念的根本原因,明确数字孪生与电力系统仿真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孪生在电力系统应用的发展方向和赋能领域
通过问卷调查和家庭访谈,以江苏省常熟市142个特殊儿童家庭为样本,全面了解特殊儿童家长参与教育状况,分析影响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的相关因素。目前,特殊儿童家长参与总体水平较低,家庭情况、家长认识对家长参与有较大影响。实践证明,构建"家长互助发展链"、建立家长教育自信,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培养家长专业技能,搭建"社会支持同心圆"、让家庭感受人性关怀,是提高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参与程度的有效策略。
采用双端环氧基聚硅氧烷改性,通过端氨基聚醚(D200)与端环氧基发生开环反应将聚硅氧烷(PDMS)接枝到主链上再和马来酸二乙酯的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有机硅改性聚天冬氨酸酯(PAE-S)。将PAE-S与(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预聚体常温聚合,制备了有机硅改性聚天冬氨酸酯(PAE-S)聚脲,并通过改变投料比合成了不同硬段含量的聚脲。通过实验结果发现,采用有机硅改性后,聚脲的
引入黄泛区粉土作细集料,介绍一种新的路基填料:粉土基泡沫轻质土。为了研究粉土基轻质土的压缩及剪切性能,进行了三轴试验,并考虑围压、湿密度和粉土掺量对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三轴试验下的粉土基轻质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符合典型的弹塑性模型,曲线整体上可分为线弹性段、弹塑性段及应力平台阶段;粉土基轻质土的破坏形态在低围压下符合典型的剪切破坏特性,但是当围压较高时多呈端部压碎破坏;围压、密度可以提高峰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和原因,以及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存在问题,提出"学养课堂"的观点和"学本治理"学校的主张。"学养是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修养"的理念,要探寻"学习"与"修身"、"知"与"行"、"才"与"德"的辩证统一和共生合一育人之道。文章以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和高峰学校的10年实践研究经验为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实践了以学养评价、学养课程、学养课堂、学本治理"四位一体"的学
中国乡村旅游民宿产业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住宿业态、旅游业的重要吸引物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典型的"草根经济"形态,在遭受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创之后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加上各级政府精准扶持,特别是通过疗休养拉动消费政策的大力推进,民宿产业生产力得到保存,但仍将经历新一轮"洗牌"。鉴于其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特殊作用,民宿产业已经搭上新发展阶段国家战略的快车,即将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
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简称HII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训练方法,是一种在短时间内进行全力、快速、爆发运动的一种训练方式。目前高强度间歇训练已合理融入至各个项目之中,但与英式橄榄球相结合的研究为数较少。因此,本文利用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与英式橄榄球之间的关系,为英式橄榄球运动制定更为科学的训练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
甜瓜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枯萎病、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害的危害下导致无法连年耕作,已成为限制我国瓜类蔬菜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对瓜类蔬菜进行嫁接可以解决连作障碍,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同时提升植物的抗逆性能力,嫁接技术已经大范围应用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当中。本研究将以甜瓜做为瓜类蔬菜代表作物,通过两种不同染色技术,确定甜瓜嫁接苗维管束中木质部和韧皮部连通的具体时间,从而确
目的:探究在冠心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4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治疗,并归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9月间收治。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经过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现十分明显的改善,针对治疗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97.5%明显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