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人的语言状况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尼华人生于斯、死于斯,对印度尼西亚的忠诚毋庸置疑,印尼建国五基Pancasila亦倡导“殊途同归”( Bhinneka Tunggal Ika/ Unity in Diversity )。作为国民的团结工具,印尼语是神圣及受尊崇的国家象征。它是印尼华人的第一语言,先国家、后民族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华语及方言是传承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媒介。迩来的文化醒觉掀起一股回归祖籍文化的热潮。30多年的文化断层,不是一朝一夕可弥补的。
  新客的后裔到了第三代,虽然都习惯讲印尼语,但在家里大多还讲方言或华语,仍信奉大乘佛教及中国传统民间宗教;土生华人的后裔则几乎彻底被同化,绝大部分皆不谙方言与华语,且信仰基督教,只有少部分信仰佛教及伊斯兰教,他们当中有些还自认为是巴达维亚族。
其他文献
本文以王德春先生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批判吸收了西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主要观点,从大脑认知的角度在语境中对幽默言语进行语用——认知的解读,试图分析幽默话语的生成机制和幽默效果的实现过程。
为了解释动词的各种表现,应该句法、语义并重。本文将以及物和作格两个概念为基础,从Lemmens (1998)提出的词汇认知角度,探讨击打类动词(Break verbs)的词汇意义与结构意义之间的动态作用。就方式而言,其中break为此类动词的原型,即具有该类动词最基本的意义,因此本文以动词break为例,力图解释英语中击打类动词的及物与作格现象。
本文依据认知图式理论,分析读者原有认知图式与文本的能动关系,并通过列举四种主要类型的标语英译实例,试论译者在处理中文标语英译中的文化差异时应主要采用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译文标语与原标语的功能对等。
小句概念框架是程琪龙教授提出的认知功能模式中小句概念语义的表征形式。Levin,Jackendoff等人虽然针对动词的语义结构做了很多解释,但对于它们的某些特殊用法还没有作出具体穷尽的阐述。本文主要是在小句概念框架下探讨了吃喝、咀嚼、吞咽三类摄取类动词的惯常用法,并结合百科语义知识,解释了它们的特殊用法,并尝试提出复合概念框架结构的概念。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话语交际意图的实现有其条件、方式和特点。在交际行为中,交际者要实现话语交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信息意图的传递决定了交际意图的完成,从而获取了交际中的最佳关联。在话语交际过程中,听说人要就说话人提供的信息,结合与认知语境相联系的话语标记语、背景知识以及语用充实三个方面,进行语用推理,寻求最佳关联。由于语言具有顺应性的特点,交际中交际意图的实现也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
英汉语中双及物结构的原型句式义都为“有意识的给予性转移”,且构成该结构的都有原型动词和非原型动词。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双及物结构作了对比,并对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由于英汉语对双及物结构语法化程度不同,加上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的引申作用,产生了不对应的句式义。
《启蒙浅学》(First Book of Reading)是巴色会(The Basel Missionary Society)于1880年编写和出版的,以当时香港新界一带客家方言为基础方言的儿童启蒙课本。《启蒙浅学》力求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使用了大量口语化的方言词语。《启蒙浅学》汉字本的编写者为了书写这些方言词汇,在当地人的帮助下,通过借音、训读、造字等方法,造就了一套切合客家方言实际的
汉语方言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空前繁荣、持续发展的局面。将近30年间,通过汉语方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汉语方言研究的触角业已伸展到通行汉语方言的每一个地区,覆盖了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各种汉语方言。从20世纪5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方言普查工作到80年代在大修地方志热潮中各地开展的编写《方言志》工作,从已经出版的数以百计的方言专著和已经发表的数以千计的方言论文,大致上可以断定:迄今尚未有人“染
新一代华人,不论是新移民的年幼子女,还是落地生根的华人后代,由于生活在以使用粤语为主的华人服务圈子里,在习得英语的同时,很快便习得了当地的粤语,以英语和粤语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之中。因此,尽管近十余年来,来自中国非粤语区的移民比例越来越大,粤语在多伦多的华人社区中仍然保持着主导语言的地位。  多伦多在英语、法语、华语及其他少数族裔语言共存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粤语作为华语代表性语言在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现实存
在泰国,中国云南移民主要居住在北部清莱、清迈两府的城乡及山区,以清莱府居多。整个泰北地区(包括清莱府、清迈府)有大大小小76个1949年以后形成的云南移民村,当地人习惯称之为“难民村”。这些云南移民的村落以前大多是原始森林或无人区,这些村落的形成是伴随着近代中国云南移民的政治避难、躲避战争和寻求生活出路而形成的,主要是近代以来国民党残军及其家属逃难到泰北形成的。整个泰北地区(包括清莱府、清迈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