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框架下的摄取类动词浅析

来源 :中国修辞学会,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xi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句概念框架是程琪龙教授提出的认知功能模式中小句概念语义的表征形式。Levin,Jackendoff等人虽然针对动词的语义结构做了很多解释,但对于它们的某些特殊用法还没有作出具体穷尽的阐述。本文主要是在小句概念框架下探讨了吃喝、咀嚼、吞咽三类摄取类动词的惯常用法,并结合百科语义知识,解释了它们的特殊用法,并尝试提出复合概念框架结构的概念。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对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对语义的理解,都深受其对事物的认知影响;而这一影响人们形成事物范畴化的因素,从而构成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不仅仅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大脑中的机械反映,而且是社群活动的反映,这种反映表现在人们对词语的理解和选择及其语用交际中。
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以不同的英汉文化背景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语的多义现象的生成以及其义项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词的多义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的认知思维来实现的,并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过程,其意义与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最后,本文提出了时多义现象的认识为外语词汇教学带来的启发意义。
语篇连贯是指构成语篇的诸种要素表达意义过程中的连续性和作为结果的整体性。认知参照点、原型范畴、概念隐喻、双向体验性和心理连贯性等认知理论对语篇连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语篇连贯不仅是靠衔接手段和语篇结构获得的,更是靠心理上的连贯性取得的。
本文以王德春先生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批判吸收了西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主要观点,从大脑认知的角度在语境中对幽默言语进行语用——认知的解读,试图分析幽默话语的生成机制和幽默效果的实现过程。
为了解释动词的各种表现,应该句法、语义并重。本文将以及物和作格两个概念为基础,从Lemmens (1998)提出的词汇认知角度,探讨击打类动词(Break verbs)的词汇意义与结构意义之间的动态作用。就方式而言,其中break为此类动词的原型,即具有该类动词最基本的意义,因此本文以动词break为例,力图解释英语中击打类动词的及物与作格现象。
本文依据认知图式理论,分析读者原有认知图式与文本的能动关系,并通过列举四种主要类型的标语英译实例,试论译者在处理中文标语英译中的文化差异时应主要采用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译文标语与原标语的功能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