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电解质陶瓷(玻璃)与金属的场致扩散连接机理研究

来源 :第十一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固体电化学能源装置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自行研制的专用健合机对固体电解质硼硅玻璃、β″-氧化铝、Y-ZrO<,2>与单晶硅、铝箔进行了静电场辅助的扩散连接实验.结合界面微观结构分析,采用TEM、SEM、XRD等手段对接合界面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结合区为金属-氧化物过渡层-陶瓷的结构形式.连接过程主要分为静电键合和固相扩散接合两个阶段,界面离子聚集和迁移是产生阳极氧化和形成界面键合的主要原因,温度及电压是界面氧化物固相扩散接合的基本条件,电压、温度、压力及试件表面状态均为连接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利用溶剂共还原的方法成功地在碳基材料,如中间相碳小球MCMB、球形硬碳HCS的表面均匀地钉扎纳米合金颗粒,形成碳/非碳纳米复合材料.钉扎在碳基表面的纳米合金颗粒粒径约为100
文章介绍了中国固态离子学发展的历程,指出了固态离子学面临的挑战,展望了固态离子学在新能源方面的研究方向及应用.
采用多重交叉策略和多重变异策略的改进遗传算法建立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放电容量模型,并就编码方式、遗传策略等对算法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方法估算精度高,
直接将LiMnO与CoO发生高温固相反应,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法测试了反应产物LiCoMnO(x=0.1、0.2、0.3)的电化学性能,利用XRD及Rietveld精细XRD技术研究了产物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制备了E51-PEO400-NaSCN系统IPN高分子固体电解质薄膜,用阻抗谱法测量了薄膜样品的某些电性质.实验结果表明,电导率随外加电场E的大小而变化,E很小时,电导率
在磁场中制备了含NaI盐的环氧树脂-PEO400系统高分子固体电解质膜,测量了样品在不断固化过程中的霍尔效应,并计算了相应的霍尔系数.实验发现,在磁场不变的情况下,霍尔电压的
在加电场和不加电场的条件下制备了含分散第二相AlO的E51-PEO400-Na-SCN系统固态高分子固体电解质膜,并用阻抗谱法测量了样品的离子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加电场情况下,当
报道了聚苯胺/聚乙烯磺酸盐(PAn/PVS)复合修饰微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在中性缓冲溶液中对抗坏血酸(AH)的电催化效应.该膜电极性能稳定,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效果好,在抗坏血酸浓
采用不同的Al(OH)作为反应原料用水热法合成了钾的片钠铝石化合物KAl(OH)CO粉体.发现新制备的Al(OH)由于活性高在较低温度较短时间反应即得到KAl(OH)CO粉体;市售的和工业级Al
研究了0.8AgI+0.2Ki形成的三元复相体系变温XRD分析和离子电导率的变温复阻抗谱.结果表明,在75℃以上,体系主要成分是KAgI和AgI共存.在室温下主要成分是KAgI·HO和少量AgI.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