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典型纳米材料呼吸道免疫毒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ie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动物和细胞水平上探讨纳米银(Nano-Ag)、纳米氧化锌(Nano-ZnO)、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的呼吸道免疫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小牛血清对照组和3种纳米材料的高(17.5mg/kg体重)、低(3.5mg/kg体重)剂量组。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染毒,隔日1次,共5周,检测BALF中氧化应激和免疫炎性因子水平、肺渗透性和上皮损伤指标,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在细胞水平上,观察3种纳米材料对原代培养的肺泡巨噬细胞(AM)活性、形态学、LDH渗漏、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及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种纳米材料均可致大鼠BALF中GSH含量、SOD活性(Nano-TiO2低剂量组除外)显著下降,MDA、NO浓度显著升高,提示肺组织发生氧化损伤;TNF-α含量(Nano-TiO2和Nano-Ag低剂量组除外)、MIP-2含量(Nano-TiO2除外)及Nano-Ag组IL-6含量显著升高,提示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紊乱,呼吸道免疫调节功能的增强;LDH和TP含量(Nano-TiO2低剂量组除外)显著升高,提示肺组织渗透性增加,上皮细胞受损;病理结果显示3种纳米材料可致大鼠肺部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发生吞噬,肺泡结构破坏并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小脓肿形成,Nano-ZnO组损伤最为严重。此外,5~200μg/ml的3种纳米颗粒与AM共培养24h,均可致细胞形态学损伤、细胞活性和吞噬功能显著降低、LDH活性显著升高;MDA、NO、ROS水平显著升高,SOD、线粒体膜电位及ATP水平显著降低,提示AM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及线粒体功能受损。结论:3种纳米颗粒均可致大鼠AM被激活发生吞噬作用,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引发呼吸道免疫功能增强,并导致上皮细胞受损,肺泡结构破坏、渗透性增加。此外,3种纳米颗粒均可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引发AM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和线粒体功能损伤,从而抑制细胞活性;并导致细胞结构和完整性破坏,损伤AM的吞噬功能,从而影响其对颗粒物的吸附和吞噬作用,消弱其非特异性防御能力。3种纳米材料间毒性比较,Nano-ZnO>Nano-Ag>Nano-TiO2,其毒性大小可能与粒径、形状、化学组成、溶解性、金属离子析出等许多因素有关。
其他文献
根据前人实验观察结果所得的流动结构 ,从气液两相各自的质量、动量、能量平衡及其相互作用方程的构造入手 ,包括混合孔内油流端部界面上的正应力传递 ,两相平行界面上的剪应
现今,电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工具,且逐渐向"模块化"方面靠拢以方便工程技术人员的安装与维修。但是,在现实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电梯的原理及维修都非常困难,所以,
目的:探索蛋白激酶CK2抑制剂CX4945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凋亡、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用CCK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CX4945(0、2、4、8、16、32、64、
<正>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组织增生过快必然会造成局部组织严重缺氧,实体肿瘤形成过程中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缺氧的适应。肿瘤的缺氧适应主要由缺氧诱导因子(HIF)调节,HI
齐纳二极管的稳定电压一般不低于4伏。本设计完全突破了齐纳击穿的模式,以多个晶体管射极输出串联组合的线路结构,使用常规的平面工艺技术,便可获得稳定电压低于4伏的各类低
本文通过电触头的各种损坏原因的介绍,想告诉使用者产生接触故障的原因及防止方法。其内容有氧化膜、有机膜、绝缘材料上银迁移、须晶、应力腐蚀等等造成的静接触故障;磨擦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