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际电影节国家形象建构的利弊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当代电影杂志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zh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跨文化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日益频繁,西方国际电影节中影视媒介成为国家形象塑造路径中重要的载体,是国际社会接受、了解他国基本信息的重要途径,其通过一系列影视符号系统来塑造、传播国家形象,在建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电影作为丰富的艺术和文化载体,是国家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戛纳电影节中获奖华语电影,以及华语电影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探讨如何通过华语电影对我国的国家形象进行更加符合全球化、多元现代背景的建构和传播.
在当代华语导演中,李安可以说是最积极、也最善于在全球框架下制作和发行电影的导演.其华语电影的目标观众不仅包括中文社群,也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其他文化社群.这意味着李安必须有效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戴维·米尼汉姆(David Minnihan)指出,"很少有移民导演能够像李安一样深刻地、或者内在地探索文化多元主义的理念,也很少有人像他一样持续不断地来来回回在两个国家和两种观众之间进行协商.……李安
中国动漫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迅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作为新兴媒体的动漫产业也在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中也面临着种种严峻的困难.本文研究发现,我国动漫产业在新经济环境下,具有很多国外动漫产业所缺乏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是中国动漫产业在金融危机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动漫产业通过发挥故事性和美术性方面的传统优势,改变以国外产业链模式中以节目播出环节为核心的常规产业链模式,才
本文指出国家是无形的,却又无所不在。首先国家是一个地理空间,又是一个历史空间,国家还是群体和个人的生活空间。探讨了政府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的梳离,并阐述了国家形象审查的双重标准。
全媒体时代,电影、网络、卫视等媒体将不同语言、习俗、生活方式的人们联结到一起,使全球化成为可能,同时在这种联结的过程中,媒体文化自身也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越来越趋同.如何既汇入全媒体的行列中,多向互动,共同作用,又在这一链条中各自彰显自身的特色.本文提供一个思路,从一个切面来讨论全媒体时代媒体同质化与各媒体自身特色化的平衡问题.这个切面是电影人张艺谋所首创的大型实景演出.近年来涌现《印象刘三姐》等
当考察境外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时候,能够发现,1998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及以后出现了一批表现中国形象的可以称之为"去妖魔化"的美国电影.这些影片有:动画片《花木兰》(1998)、故事片《珍珠港》(2001)、动画片《功夫熊猫》(2008)、和故事片《2012》(2009)等.这些影片的面世,标志中国形象在境外电影中发生了重要转变。并通过对《赤色黎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巴黎》、《大班》、
相比国外成熟国家的动漫产业,中国的动漫产业还正处于初级阶段,80年代以后中国动漫界成为海外市场的技术加工厂,中国动漫产业在技术上和管理经营上逐渐走向成熟,逐渐形成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经营模式,粗放的产业链也渐渐完整,就产业本身来看,产业愿景和国家意志表达还没列入从业者的思考日程。并以《EVA》系列(中文译为《新世纪福音战士》)和《喜洋洋灰太狼》系列为例,分别分析了这两部动漫中蕴含的中国形象和传统文化
电视新闻空间形塑着"民族想象共同体",媒介肩负着公共利益,而最基本的公共利益则为安全.非传统安全研究,将其研究视角从外部指向媒介话语内部,媒介即讯息,本文从媒介的硬性逻辑出发,来剖析媒介逻辑如何影响着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电视新闻空间,并给出了初步的建议与对策."民族想象共同体"是神祗所创造出的个人的延伸,社会正在为技术垄断,让工具时代重新回归,让媒介逻辑生产的"电视新闻空间"以安全为基本诉求为"民族
当下正在央视热播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精美的画面与醇厚的解说词中,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总导演任长箴坦言,这是一次利用影像的传播力量输出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的尝试.编导跳出以往美食纪录片的“菜系分类”模式,意欲在自然的食材与朴素的烹饪中寻找“吃”这个行为中体现的最深刻的中国人际关系与天人关系。这与侯孝贤电影中对“吃饭”场景的偏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位华语
本文通过简述中国电影史的发展过程和中乌两国的影视剧合作互动,调查乌克兰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看法,分析乌克兰人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因为文化差异和传播过程中形象定位的不准确,使得乌克兰观众与中国电影的"对话"形成"隔离",中国电影叙事方式的不同和汉语翻译的精确度加深了中乌两国文化对话之间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