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C包裹纳米零价铁降解水中三氯甲烷和铅的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i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其中水污染最为突出,水污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纳米零价铁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量较高、还原性较强,能够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重金属[1]等水中常见的污染物.纳米材料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将纳米材料应用在水体修复[8]和土壤修复[9]当中.但它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一些缺陷,纳米Fe0自身粒径较小而表面活性较强,在接触空气时会被迅速氧化,并在其表面生成一层氧化铁而使其表面失活.同时,纳米Fe0具有易团聚且易被氧化的缺点,降低了纳米Fe0的反应活性,使得纳米Fe0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针对以上问题,本试验以CMC为包裹剂,采用流变相法[10]制备CMC包裹型纳米零价铁,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溶液pH,三氯甲烷(Trichloromethane,TCM)和铅初始浓度,样品投加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三氯甲烷和铅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反应物和反应物投加量是包裹型CMC-FeO处理水中TCM和铅的主要影响因素,反应物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最大,使用CMC,TCM和铅的去除率较低,使用FeO和CMC-FeO有利于TCM和铅的降解。初始浓度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包裹型CMC-Fe0处理水中TCM和铅的影响较为显著。在投加量一定时,减小初始浓度和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还原剂与水中污染物充分接触,使反应更彻底,降解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微生物絮凝剂是微生物分泌在胞外的一类生物大分子,因其絮凝效率高,无毒以及可生物降解等特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报道的能够产生絮凝剂的微生物有70多种,但因其分泌絮凝剂的产量低,从而使微生物絮凝剂的成本增加,因而目前尚未见工业化的微生物絮凝剂生产.针对该问题,考虑到次生代谢所产絮凝剂与培养环境的关系,多数研究工作均从微生物及其培养条件入手,通过分离优势菌种、优化已有菌种培养的温度,碳源、氮源以及
温度是EGSB反应器进行有效产甲烷反硝化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诸多文献报道了温度对EGSB反应器处理有机物等去除效果的影响,如马利民等通过改良的EGSB反应器研究温度的影响发现:随着反应器温度的升高,COD的去除率逐步升高.在低温运行阶段(<15℃),COD的去除率均值为63.7%;在高温运行阶段(>25℃),COD的去除率均值为87.0%(马利民等,2009).然而温度对EGSB反应器同时产甲
目前,我国染料产量约为世界总产量的60%,居世界第一.染料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三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染料废水的处理已成为当前我国水污染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O4)的高级氧化技术因具有使用范围广、处理效率高、反应速率快、二次污染小等优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该技术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要应用于实际必须考虑其经济性.本研究以一种难生物降解的偶氮染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严峻化迫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日益严格的污水氮磷排放标准,因而研究开发经济高效的污水脱氮除磷技术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各种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也因此应运而生.我国南方地区低C/N比的生活污水更是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碳源需求少、能量消耗低和处理效果好的污水处理工艺.反硝化聚磷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DPA
为避免目前水产养殖废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氮污染和有机污染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后果.采用出水回流的上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系统稳定运行一个月后挂膜成功.实验以曝气生物滤池中的水力负荷、气水比以及硝化液回流比为研究对象,分析出水水质,确定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含有机物和氨氮浓度较高的模拟养殖废水用活性污泥闷曝方式挂膜,大约1个月后能成功启动.当工艺中水力负荷=39.86m3/(m
农业灌溉是污水资源化利用的传统方式,但是存在着环境风险,因为污水中高COD的存在会导致农作物烂根,土壤退化.而目前许多地方通行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将污水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放,不但工艺复杂,投资相对较大,而且尾水中可用于农作物直接吸收氮磷含量较低,大大降低了污水的肥效.本文提出了一种由“厌氧池”和“好氧生物滤池”串联而成的短程氮磷无机化
硝化菌是完成氮循环的关键细菌,硝化菌包括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氨氧化菌将氨氮(NH4+N)转化为亚硝酸盐氮(NO2--N),亚硝酸盐氧化菌再将NO2--N转化成硝酸盐氮(NO3--N).由于硝化菌较低的增长速率及对pH、溶解氧浓度、温度、有毒化学品等极高的敏感性,硝化作用一直被视为脱氮过程中的限速步骤1.重金属铜(Cu)是一种重要工业原材料,被广泛用于制革、电镀、金属加工等行业.Cu对硝化菌的
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CW-MFC)作为一种新兴污水处理装置,在降解有机物的同时产生电能,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次研究的目的是:1)探究CW-MFCs降解四环素(TC)与磺胺甲恶唑(SMZ)的去性能,评价其处理低污染水的可行性;2)探究TC与SMZ的抗性基因(sulⅠ,sulⅡ,sulⅢ,tetA,tetC,and tetW)在CW-MFCs中的归趋;3)分析在抗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的产生量正在逐年增加.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产生量也快速增长.污泥的处理处置目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1].污水处理厂未经处理的污泥含水量达95%以上[2],经过机械脱水的污泥含水量也高达80%.污泥中大量的胞内水与结合水难以通过机械的方式被释放出来.污泥含水量高且不易脱水,造成污泥产量大、处理处置费用高,污泥处理处置费用占到整个污水
国内污水厂污水中低C/N和低C/P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污水厂出水的达标排放.污水中碳源的不足直接导致生化处理环节中微生物的活性降低,从而使得脱氮除磷效果受到极大的限制.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是污水中碳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生化系统中微生物最易于利用的碳源种类.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污水中SCFAs的含量成为强化污水厂脱氮除磷能力的关键.本文对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