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合并哮喘的诊治问题

来源 :第六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ing_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COPD合并哮喘的诊治问题进行了探讨。理论上COPD和哮喘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两者的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种是成年人与吸烟和中性粒细胞相关的疾病,最佳治疗是支气管舒张剂和去除危险因素;一种是儿童时期起源、与变态反应和嗜酸粒细胞相关的疾病,最佳治疗是针对气道炎症。但在临床实践中,要做到不把哮喘“误诊”为COPD,或把COPD“误诊”为哮喘,有时并非易事。而更为复杂的是COPD与哮喘的共存问题,也有人称之为COPD和哮喘重叠综合征。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因采取的诊断标准不同,COPD合并哮喘的患病率也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在临床实践中,诊断一个病人患有COPD和哮喘两种疾病,是反映了医生对诊断问题的困惑(不能确定是哮喘或COPD),还是说明“重叠综合征”就是COPD或哮喘的一个特异性表型,其病情更重、更复杂?本文观点是后者,但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明确的病例定义,能够用于识别COPD和哮喘的合并存在。现行的COPD指南和哮喘指南均提到临床上可见到两者共存,但如何定义和处理均未予以说明。
其他文献
目的:对门急诊输液室老年人静脉输液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各种常见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提出对策并观察效果。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后,老年人静脉输液过程顺利,提高了输液质量。结论: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时解决老年人输液中的常见问题,确保老年人输液质量。
在急诊抢救中,多巴胺作为不可缺少的药物之一,为避免和减少多巴胺渗漏发生,并早期发现渗漏,采取改进的做法是:(1)对全科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充分认识多巴胺渗漏的危害性,识别多巴胺渗漏发生时皮肤变化过程,统一湿敷方法及观察标准。(2)提高穿刺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多次穿刺。(3)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合理选择血管,输注多巴胺时选择较粗、大、直的静脉穿刺,避开关节及有病变部位,必要时行锁骨下静脉穿刺
利培酮是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适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对兴奋躁动、幻觉、幻想、接触被动、拒食等症状效果较为满意。利培酮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抑制,嗜睡和镇静、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中毒的死亡率为12%。利培酮中毒临床比较常见,常规药物治疗疗效欠佳,采用血液灌流为有效的手段。血液灌流抢救利培酮中毒的效果分析利培酮中毒症状重,合并症多,死亡率高,没有特效解毒剂,主要是对症治疗和血液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药品的合理使用不仅仅局限于药品具有的疾病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本文综述了使用抗生素后常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症状。抗生素不良反应问题的出现,除抗生素本身的因素外,与药物的有效选择、合理应用有重要关系。提出了合理应用抗生素应注意的事项。
目的:观察抑郁症状、认知能力和ADL能力改变,探讨理情行为疗法(REBT)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和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0例(入组患者zung抑郁状态问卷筛查均>40分),脑卒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抑郁符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入组患者分为药物组40例和联合组4
运动想象疗法是近年来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的新方法。本文对外周理论、中央理论、镜像神经系统等运动想象的理论模式进行了说明,探讨了运动想象训练方法的可能机制及生理反应,并对运动想象的应用效果及实施方法进行了论述。
翻身运动训练是患儿在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而必经的阶段,异常的翻身模式会影响到患儿良好的功能和姿势的发育。有效的翻身训练不仅能改善自身运动能力还能为下一阶段的运动发育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文通过分析痉挛型双瘫患儿翻身特点,找出了异常翻身模式的原因,总结了对其康复训练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脑瘫儿童的康复需要康复机构、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参与。家长是最早发现孩子异常,是孩子生活起居的照顾者,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康复治疗中心,治疗师对孩子的治疗时间是有限的,孩子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更有赖于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并照顾他们起居的家长,家长在孩子的康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着重从脑瘫儿童家长如何接纳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如何倾听孩子、如何
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CSCI)是严重的致残性疾病,会引起心血管失衡,尤其是颈髓损伤时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本文对通过CSCI患者的导致心脏并发症的病理及病例研究等进行了综述,认为对于CSCI患者来说,自主神经系统对窦房结的调节障碍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是否存在窦房结本身功能障碍,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miRNA let-7f对糖尿病EPCs介导的血管新生的调节作用。  方法:⑴动物模型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8-10周龄),连续五天腹腔注射60mg/kg链脲佐菌素,对照组小鼠注射枸橼酸钠缓冲液。末次注射后3-4天测定血糖浓度,筛选出血糖在280mg/dL以上者作为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待血糖持续升高4-6周后用于实验。⑵EPCs的分离培养无菌分离实验小鼠股骨、胫骨、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