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遥感监测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

来源 :第三届全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臭水体是水体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采用遥感手段监测黑臭水体是该领域的前沿探索。国内外以往的研究侧重于黑臭水体的成因、评价方法和治理措施,而水质的遥感应用主要集中在悬浮物,叶绿素,藻类含量等单一水质指标的影像反演。本文回顾了目前黑臭水体评价指标研究成果,从光谱特性的物理基础入手,结合研究实践,着重分析不同指标的可遥感性,提出了黑臭水体遥感反演的水质指标。结合水质指标的敏感波段,对比介绍了可用于黑臭水体遥感识别的卫星影像产品(包括:国产HJ\GF\BJ 系列、Landsat 系列、SPOT、WorldView、Quickbird、THEOS、IRS 等)以及无人机可载多光谱相机方案以及相关数据平台的研究进展。重点跟踪分析了国内黑臭水体治理研究的典型案例,特别介绍了遥感应用的研究实践和存在问题。就目前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发展状况和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监测的实际需求,归纳了黑臭水体遥感监测研究技术应用的重点方向:(1)针对黑臭水体的物理、化学和水动力特点开展频谱特性的理论研究,建立黑臭水体评价指标和影像频谱数据的关系模型,遥感数据应用提供理论基础;(2)分层次建立卫星遥感影像与无人机机载多光谱相机影像结合的黑臭水体识别方案。(3)结合地面水质监测数据和实地取样试验对遥感在模型的验证方法上做创新探索。
其他文献
为了解裂隙岩层中的溶质传输行为,开发三维(3D)离散裂隙网络(DFN)水流与溶质传输模式是项重要任务.由于裂隙与母岩水流与传输能力差异较大,并且两者在三度空间交互作用涉及复
由于非均匀复杂地基上结构物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特别是二维地震反映分析尚不成熟,国内核电厂反应堆厂房选址遇到非均匀地基情况时多采取避让或另选厂址,不仅限制了选址范围
在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场址北山裂隙注浆研究中提出了基于离散元的裂隙岩体注浆渗流应力耦合计算方法,相较其他数值计算方法,其与实际工程情况更为接近,是解决裂隙岩体注
简要回顾了尤卡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评价过程中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重点介绍了地震地表永久位移概率分析方法.2014年8月加州Napa地震引起的灾害结果表明,规模较小的走
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膨润土/砂混合物是一种可选的缓冲/回填材料,系统掌握其工程性质对优化处置库的设计和确保处置库长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
为确保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场多重障壁系统可以发挥功能,利用先进的模式仿真热-水-力-化学(THMC)的耦合作用过程是必要的.1992年开始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DECOVALEX,已为高放废物
近年来,国外对于高放废物储罐深地质处置的腐蚀研究主要集中于模拟储库地下水环境和缓冲回填材料孔隙液环境下的腐蚀情况,仅有日本对高压实缓冲回填材料下的储罐腐蚀情况进行了
本文介绍了IAEA SSG—31中匈牙利皮什珀克西拉吉(Püsp(o)kszilágy)近地表处置设施的监测和监视情况,包括该处置设施的概况,寿期内不同阶段(运行前期、运行早期、运行期)的
201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布了第GSG-3号安全导则《放射性废物处置前管理的安全全过程系统分析和安全评价》,为针对放射性废物处置前管理的设施和活动及乏燃料贮存设施开
  运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以及紫外-可见光谱技术(UV-vis),对周村水库四季变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布及光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