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鱼灯不同配置水下照度分布效果比较

来源 :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鱼灯在现代光诱渔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其种类、功率、配置方式等选择都会对诱集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的研究集鱼灯配置对水下照度分布的影响机制,以便在捕捞作业中应用.本文以国内近海灯光围网渔船“浙岭渔23391”灯布置参数,对该船的单侧集鱼灯系统水中照度分布进行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渔船集鱼灯总功率保持不变,增加集鱼灯离水高度时,有效诱集水体体积也增加;渔船集鱼灯总功率为84 kW,101x的等照度曲线水平方向最远在55 m左右,水深方向不超过40 m;0.11x照度最深可约至70m水深,最远为200m左右.功率调整至100kW,有效诱集水体体积仅提高7%;集鱼灯间隔增加,水下照度分布变化不显著.该研究为明确不同配置方式集鱼效果以及水中光照分布等情况,进行了集鱼灯的实船试验和分析,以期能给渔业从业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对达氏鲟消化道组织切片后,进行HE和AB-PAS染色及消化道内5-HT细胞的鉴别和定位.结果 表明达氏鲟消化道可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直肠,同时具有幽门盲囊和瓣肠结构体现了鲟鱼的古老性,但在其细微结构上仍体现出差异.AB-PAS染色结果表明达氏鲟食道主要以Ⅱ型粘液细胞为主;胃体、幽门部上皮粘液细胞以Ⅰ型为主,而贲门部粘液细胞以Ⅲ型粘液细胞为主;肠道粘液细胞存在4种类型:Ⅰ
多鳞鱚是印度-西太平洋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目前正开发为中国海水养殖和增殖放流的目标种.为了获得具有高多态性且多样性化的分子标记,本实验采用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Illumina测序、引物筛选和标记位点验证等步骤来开发多鳞鱚微卫星标记.结果 共获得多鳞鱚基因组拼接序列853.48 Mb,基因组具有高的覆盖率和测序深度,识别出27,288个潜在的微卫星位点,最终成功地筛选出18对新的微卫星位点,包括11对
为探明引起江苏地区养殖鲫鱼“大红鳃”的病原,本研究针对具有典型“大红鳃”症状的病鱼进行了病原分离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显示病鱼鳃及体表仅发现少量寄生虫;从检测的病鱼组织(肝、肾、脾、鳃、腹水)中共分离到52株疑似病原菌,通过16sRNA和gyrB基因序列鉴定,其中气单胞菌属37株(71.2%),其中又以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veronii)为优势种(33株,89.2%).病鱼组织的鲤
团头鲂免疫球蛋白mIgD重链基因cDNA(GenBank accession no.KC894947)全长3313bp,其中开放阅读框2832 bp,5非编区119bp,3非编区362 bp,开放阅读框编码943个氨基酸,包括一个可变区(Ⅴ),一个Cμ1区,七个恒定区(Cδ1-Cδ7)和一个转膜区(TM).对团头鲂mIgD重链基因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发现团头鲂mIgD重链基因序列与草鱼和鲤的相似性
为了解海州湾海洋牧场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于2013年进行了春(5月)、夏(8月)、秋(10月)3个航次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5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97种,占总种数的84.3%,甲藻门次之,共16种,占总种数的13.9%,蓝藻门1种,绿藻门1种.人工鱼礁区各个季节的浮游植物丰度都显著大于对照区(P<0.05),而种类数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和
本实验测定了达氏鲟血液指标,结果表明,红细胞(RBC)密度为0.60±0.02×1012个/L,血糖(GLU)为9.32±1.00mmol/L,谷丙转氨酶(ALT)为13.75±6.65U/L,谷草转氨酶(AST)为359.50±40.07U/L,总蛋白(TP)为27.30±0.93g/L,肌酐(CRE)为14.75±2.06μmol/L,钙(Ca)为6.51±0.03mmol/L,磷(P)为2.
本文以捕捞后8小时和10小时入冻的茎柔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3个可食部分(胴体、鳍和头足)的pH、挥发性盐基氮、三甲胺和K值。结果 表明:随着入冻时间的延长,茎柔鱼鲜度下降。捕获后8小时入冻,胴体三甲胺含量已超标;捕获后10小时入冻,胴体TVB-N含量已超过临界值,K值已超过60%,进入初期腐败。建议捕获后8小时内入冻为佳。
本文采用RACE术获得了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TRIF(TIR-domain-containing molecule 1)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ScTRIF,ScTRIF基因cDNA序列全长2263bp,开放阅读框(ORF) 1677bp,共编码559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分子量约为62.70 kDa,理论等电点pI为4.91,SMART结构域测显示,翻译的氨
为研究白斑综合征病毒在湖北省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探讨WSSV湖北各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对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在湖北各克氏原螯虾主要养殖区采集的80份样品用套式PCR方法进行WSSV检测,将阳性样品进行变异区ORF14/15和ORF23/24的基因扩增,连接转化克隆的目的基因,通过测序分析比较湖北各毒株在变异区ORF14/15及ORF
;培育超大型珍珠是获取超额利润的有效手段,适当的育珠蚌吊养量是获取超大型珠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以超大型珍珠的育珠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吊养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养殖管理条件下,培育超大型珍珠时育珠蚌的吊养量与珍珠径粒大小和珍珠产量密切相关.通过二元一次拟合回归,发现具有最大单产的最适育珠蚌吊养量为:1龄珠蚌为0.59只/m2,2龄珠蚌为1.02只/m2,3龄珠蚌为1.26只/m2;但具